
沒有是和非;分不出是和非。《列子·仲尼》:“從心之所念,更無是非;從口之所言,更無利害。” 唐 趙嘏 《李先輩擢第東歸有贈送》詩:“金榜前頭無是非,平人分得一枝歸。”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書<左傳精舍志>後》:“《左傳精舍誌》、《武城家乘》、《建立伏氏博士始末》,是三書者,皆所謂無是非之心者也。”
“無是非”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人對是非曲直缺乏辨别能力,或刻意忽視道德準則。以下為詳細解析:
基本定義
該詞的字面意義為“沒有是非之分”,強調無法分辨對錯或無視道德規範。它既可形容個體缺乏判斷力,也可指言行放縱、不顧社會倫理。
出處與引文
語出《列子·仲尼》:“從心之所念,更無是非”,意指隨心所欲而無需辨别對錯。唐代趙嘏詩句“金榜前頭無是非”則暗含對功名場中道德模糊的諷刺。
使用場景
反義與關聯
反義詞為“明辨是非”。清代俞正燮曾用“無是非之心”批評某些文獻缺乏價值判斷。
示例用法
如:“與其陷入無是非的争論,不如靜心思考本質。”(參考自經典造句)
提示:該詞多含貶義,使用時應避免與“包容多元”等積極态度混淆,需根據語境謹慎選擇。
無是非(wú shì fēi)是一個成語,表示不分辨是非,無所顧忌。下面将對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無是非的拆分部首是無,并且無是無意義部首。“是”和“非”都是具體的漢字,意義各自獨立。整個成語的總筆畫數為十三畫。
無是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道家文化和哲學思想。古代的道家主張隨遇而安,保持心境的平和與純淨,不執着于是非之辨,以達到超脫俗世的境界。
無是非的繁體字是「無是非」。
在古代,無是非的寫法并不完全一樣。一種寫法中,“是”字的下方有一個“曷”字旁,表示對事物的疑問,“非”字上方是一個類似于“弗”的字形,表示否定。另一種寫法中,“是”字上方的“麼”表示否定,表示對是非問題的糾結和迷惑。
他對任何事情都是無是非的,從不刻意去做判斷。
無所在、無可争辯、無拘無束
無所謂、不分輕重、漠不關心
有是非、明辨是非、客觀公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