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羞恥。《書·說命下》:“其心愧恥,若撻于市。” 唐 韓愈 《答窦秀才書》:“足下之能,足以自奮, 愈 之所有,如前所陳,是以臨事愧恥而不敢答也。” 宋 蘇轍 《<孟子>解》:“人之為不善也皆有愧恥不安之心。”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狐懲淫》:“頃刻心下清醒,愧恥無以自容。”
“愧恥”是由“愧”與“恥”組成的複合詞,兩者均表示因過失或不足引發的負面情感,但側重點略有不同:
“愧”
指因自身行為或能力未達預期而産生的内在羞愧感,如“愧疚”“慚愧”,強調自我反思後的不安。例如:“他因未能兌現承諾而深感愧疚。”
“恥”
更偏向因外界評價或社會規範觸犯導緻的羞恥感,如“恥辱”“羞恥”,帶有被他人輕視的意味。例如:“公開受辱讓他倍感恥辱。”
“愧恥”連用時,通常指同時包含内在自責與外在羞恥的複雜情感,常見于道德或倫理相關的語境。例如:“他因貪污公款,既愧對家人,又深覺為世人所不齒,内心充滿愧恥。”
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古文或書面語中。若需精準理解,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愧恥(kuì shǎi)是指因為自己的錯誤、缺點、惡行而感到羞愧、内疚的心理狀态。以下是對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詳細介紹。
愧恥的中文字符分為兩個部首,左邊的部首是"心"字的變形,表示與心理狀态有關,右邊的部首是"耳"字的變形,表示與聽覺有關。愧恥的總筆畫數為15畫,屬于比較複雜的字。
愧恥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意思是因為自己的過錯而感到悔恨的思緒,用以表達内心的羞愧和自責。在繁體字中,愧字的構造與簡體字類似。
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演變,對于愧字來說,其古時候的寫法與現在的略有不同。在古代,愧字的表現形式更加簡潔,不像現在有15畫。古時候的寫法更注重形象的直觀表達。
1. 她做出了違背良心的事情,深感愧恥。
2. 這個孩子做錯了事,被老師批評後愧恥地低下了頭。
3. 愧恥的事情就像一塊沉重的石頭,壓在我的心頭。
愧疚、愧悔、自愧、羞愧、無愧
羞恥、恥辱、不光彩、丢臉
底氣、自豪、得意、驕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