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诘的意思、彈诘的詳細解釋
彈诘的解釋
彈劾诘問;責問。《資治通鑒·宋蒼梧王元徽二年》:“上皇命事無大小,皆據律正名,不得為疑奏;合則制可,違則彈詰,盡用墨詔,由是事皆精審。” 宋 蘇轍 《罷提舉太平官欲還居颍川》詩:“閉門便衰病,杜口謝彈詰。”
詞語分解
- 彈的解釋 彈 (彈) à 可以用力發射出去的小丸;裝有 * 可以擊毀人、物的武器:彈丸。 * 。彈雨。槍彈。氫彈。導彈。 * 。原 * 。 古代指以竹為弦的弓:“左挾彈,右攝丸”。 彈 (彈) á 用手或工具撥動
- 诘的解釋 诘 (詰) é 追問:反诘。盤诘。诘究。 譴責,問罪:诘責。诘讓。诘難(刵 )。 诘 (詰) í 〔诘屈〕曲折。亦作“佶屈”。 〔诘屈聱牙〕(文章)讀起來不順口。 〔诘朝( (詰)乷 )〕早晨,亦指
網絡擴展解釋
“彈诘”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àn jié,其核心含義是彈劾诘問或責問,多用于古代文獻中。以下是具體解析:
1. 基本釋義
- 彈劾诘問:指通過正式程式審查并質問過錯,常見于古代官員對不法行為的追究。例如《資治通鑒》中提到“違則彈诰”,即指對不合規的奏章進行嚴厲問責。
- 責問:廣義上也可表示對某人言行的質疑和批評,如宋代蘇轍詩句“杜口謝彈诘”,意為閉口不言以回避他人責難。
2. 字詞分解
- 彈(dàn):此處為動詞,指揭發、檢舉,如彈劾。
- 诘(jié):意為追問、責問,如“诘責”“反诘”。
3. 曆史出處與使用場景
- 政治審查:據《資治通鑒》記載,南朝宋蒼梧王時期曾要求所有事務必須“據律正名”,不合規者将遭“彈诰”,體現了古代行政的嚴謹性。
- 文學表達:宋代文人蘇轍在詩中用“彈诰”表達對官場紛争的厭倦,側面反映該詞在士大夫階層的使用。
4. 現代關聯
現代漢語中,“彈诘”已較少使用,但其含義可對應“問責”“質詢”等概念,常見于法律或曆史文獻研究領域。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資治通鑒》相關章節或宋代文人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彈诘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彈诘(dàn jié)是一個漢語詞彙,既可當作動詞,也可當作名詞使用。作動詞時,指的是進行對話或交流,進行互相提問或質疑的行為。作名詞時,指的是一種提問或質詢的方式或方式。
拆分部首和筆畫:
彈诘的部首是手(扌)和讠,共涉及到8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彈诘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其繁體字是彈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彈诘的寫法稍有不同。其中,手部分寫作“扌”,讠部分寫作“言”。
例句:
1. 我們進行了一場激烈的彈诘,讨論了問題的各個方面。
2. 他以一種彈诘的方式對待每個觀點,以确保充分理解。
組詞:
彈诘可以作為動詞和名詞使用,沒有常見的詞組或短語與之搭配。
近義詞:
對話、交流、詢問
反義詞:
接受、承認、默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