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stinctly;clearly] [物體或景象]一個個清晰分明
曆曆可數
曆曆在目
(1).清晰貌。《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玉衡指孟冬,衆星何歷歷。” 唐 杜甫 《曆曆》詩:“歷歷 開元 事,分明在眼前。” 宋 孔平仲 《月夜》詩:“更登高處望,歷歷見湖山。”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王桂庵》:“景物歷歷,如在目前。”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三章六:“兩岸的風物都曆曆如畫。”
(2).逐一,一一。 唐 韓愈 《送李正字歸》詩:“歷歷餘所經,悠悠子當返。” 明 高啟 《門有車馬客行》:“對案未能食,歷歷問桑梓。”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三:“善飲者歷歷嘗之曰:‘此 南京 酒也,此 蘇州 酒也。’” 清 李慈銘 《越缦堂讀書記·劄記·同治壬戌十月初七日》:“計看此俱已三過,故歷歷翻去,殊不費目力。”
(3).排列成行。《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二·隴西行》:“天上何所有,歷歷種白榆。”《楚辭·劉向<九歎·惜賢>》“登長陵而四望兮,覽芷圃之蠡蠡” 漢 王逸 注:“蠡蠡猶歷歷,行列貌也。” 宋 司馬光 《靜齋》詩:“聊窺碧甃缺,寒草生歷歷。”
(4).猶曆錄。《詩·小雅·斯幹》“約之閣閣” 毛 傳:“閣閣,猶歷歷。” 馬瑞辰 通釋:“《傳》雲:‘閣閣猶歷歷’者,謂束闆歷録之貌。”參見“ 歷録 ”。
(5).零落貌。 清 錢謙益 《東歸漫興》詩:“招魂倘有 巫陽 在,歷歷殘棋忍重看。”
(6).象聲詞。 唐 曹唐 《贈南嶽馮處士》詩:“穿廚歷歷泉聲細,繞屋悠悠樹影斜。” 元 耶律楚材 《再用張敏之韻》:“悲歌聲歷歷,雅調韻洋洋。” 明 高啟 《鶴瓢》詩之二:“醉聽樹頭風歷歷,還疑秋傍九臯鳴。”
“曆曆”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ì lì,主要用于形容事物清晰分明、逐一可見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總結來看,“曆曆”通過疊字形式強化了清晰、分明的意象,廣泛用于描述視覺、記憶或排列的明确性。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5、7等來源。
《曆曆》是一個漢字,意思是曆數清晰、清楚。它的拆分部首是“廠”和“已”,總共有6個筆畫。
《曆曆》一詞的來源并不明确,可能有多種解釋。有一種解釋是它是由“曆”和“列”兩個字組合而成,表示“清楚地列舉出曆史中的事實和細節”的意思。
繁體字「曆曆」與簡體字「曆曆」的意思完全相同,隻是筆畫形狀稍有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字形和書寫方式與現代稍有不同。在古時候,漢字《曆曆》的寫法可能略有差異,但基本上仍然保留了“廠已”的結構和6個筆畫。
1. 她的回憶曆曆如昨,仿佛時間從未流逝。
2. 他對曆史的了解非常詳細,對每個事件都能曆曆在目。
曆曆細緻、曆曆在目、清清楚楚
清晰、明确、明晰
模糊、不清楚、含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