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枯幹 ”。
“枯榦”是“枯幹”的異體寫法,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指枯老的樹幹,常見于古漢語文獻。如《梁書·侯景傳》中“大風一振,枯幹必摧”,唐代柳宗元詩句“鍛羽集枯榦,低昂互鳴悲”,均以枯樹意象比喻衰敗或孤立的事物。
引申含義
注意區分
“枯幹”在部分語境中特指完全幹涸(如“河流枯幹”),或抽象表達生命力衰竭(如明代劉基詩句“潤澤生枯乾”)。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古籍中多保留“枯榦”寫法,現代漢語一般用“枯幹”。
《枯榦》是一個中文詞彙,指的是樹幹變幹或者枯朽腐爛的狀态。
《枯榦》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木字旁,右邊是木字旁。
部首:木
筆畫:共9畫(木字旁4畫,木字旁5畫)
《枯榦》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見于《說文解字》,是古代文人對樹木腐朽的一種描述,其中“枯”表示樹木失去生機,而“榦”則指樹幹。
繁體字“枯榦”與簡體字相同,隻是書寫方式有所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些許不同。在古代的寫法中,例如漢字“枯榦”可以用更多的筆畫來表達,但詞義和發音不變。
1. 這棵樹的枝葉枯萎,枯榦的幹枝隻剩下寥寥幾片葉子。
2. 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一片片枯榦的樹幹矗立着,形成了一幅樸實而凄涼的景象。
1. 枯木:指幹枯的樹木。
2. 榦子:指樹幹。
3. 榦頭:指樹幹的頂部。
4. 枯黃:指幹枯發黃的顔色。
1. 枯萎:表示植物失去水分而枯幹。
2. 枯敗:指植物死亡或者衰敗的狀态。
1. 繁茂:指植物長得茂盛的狀态。
2. 壯盛:指植物旺盛生長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