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榦的意思、枯榦的詳細解釋
枯榦的解釋
見“ 枯幹 ”。
詞語分解
- 枯的解釋 枯 ū 失去水分,水全沒有了:幹枯。枯萎。枯槁。枯榮。枯魚銜索(串在繩索上的幹魚,形容存日不多)。 沒趣味,無生趣:枯燥。枯腸(喻枯澀貧乏的思路)。 榮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榦的解釋 榦 à 同“幹”①②。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枯榦(kū gàn)是漢語詞彙,指樹木失去生機、水分幹涸的枝幹,後引申為事物衰敗或人憔悴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字義分解
- 枯:草木失去水分或生機。《說文解字》釋為“槀也”,即幹涸之意。
- 榦:樹木的主幹,《說文》注“本也”,指主體部分。
合稱“枯榦”即指樹木因枯萎而失去生命力的枝幹。
-
引申含義
- 自然現象:形容草木幹枯凋零的狀态,如《淮南子》載:“木之枯榦,雖春霖不能潤也”。
- 生命狀态:比喻人憔悴衰頹,如《楚辭·漁父》中“顔色憔悴,形容枯槁”(“槁”通“榦”)。
- 抽象概念:指事物衰敗或失去活力,如“文風枯榦”形容文章缺乏生氣。
二、古籍例證
- 《莊子·逍遙遊》:
“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後世注疏以“枯榦”喻自然之力下的生命力消亡。
- 《漢書·五行志》:
“枯榦複生,災異之兆”,将枯木逢春視為反常現象,反映早期自然觀。
三、現代應用
在生态學與文學中仍具生命力:
- 生物學:描述植物因缺水或病害導緻的木質部壞死現象(《植物生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 文學修辭:如魯迅《野草》以“枯榦的棗樹”象征頑強的生命力,體現反諷意象。
權威參考來源:
- 《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淮南子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 《楚辭集注》(人民文學出版社)
- 《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
- 《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 《植物生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 《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枯榦”是“枯幹”的異體寫法,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
基本釋義
指枯老的樹幹,常見于古漢語文獻。如《梁書·侯景傳》中“大風一振,枯幹必摧”,唐代柳宗元詩句“鍛羽集枯榦,低昂互鳴悲”,均以枯樹意象比喻衰敗或孤立的事物。
-
引申含義
- 代指拐杖:元代郝經《楷木杖笏行》提到“崔嵬枯幹尚生意”,将枯木制成的手杖賦予堅韌的象征意義。
- 枯萎狀态:可形容植物失去水分(如“枯幹的樹枝”),或人面容憔悴(如“枯幹的面龐”)。
-
注意區分
“枯幹”在部分語境中特指完全幹涸(如“河流枯幹”),或抽象表達生命力衰竭(如明代劉基詩句“潤澤生枯乾”)。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古籍中多保留“枯榦”寫法,現代漢語一般用“枯幹”。
别人正在浏覽...
卬頭闊步飽食北籁本爵勃然大怒蛏田車上吐茵楚甸疵诟叢塗丹液道在屎溺典試跌打地芥動遷堕淚伐交返躬風月債共有拐棒子咣當顧畏古義幻化醮告教術金骨錦囊術均勻吭唷嫪毐撩水陸放翁明白了當目瞪口張旁婦蟠龍捧到天上平平碁畫窮皮泉金阙乏缺氧三不歸色膽迷天社稿施工爽俊樹脂四術碎月通南徹北土宿王觐委悉小立小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