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目瞪口呆 ”。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 江泰 登時甩開手, 曾文彩 目瞪口張地望着他。”
“目瞪口張”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mù dèng kǒu zhāng,其含義與“目瞪口呆”相同,形容因極度驚訝、害怕或意外而瞪大眼睛、張開嘴巴,一時說不出話的震驚狀态。
結構與來源
該成語由“目瞪”和“口張”兩部分組成,分别描述眼睛睜大和嘴巴張開的動作,強調面部表情的誇張變化。其出處可追溯至曹禺的戲劇《北京人》第一幕:“江泰登時甩開手,曾文彩目瞪口張地望着他。”。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描寫人物在遭遇突發事件、超出預期或極度恐懼時的反應。例如:“看到魔術師憑空變出飛鳥,觀衆們頓時目瞪口張。”。語法上可作謂語、定語或狀語。
近義詞與反義詞
細微差異
相較于“目瞪口呆”,“目瞪口張”更突出“口張”的動作細節,強化了驚訝時的動态表現。
如需更多例句或擴展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文學作品中的實際應用案例。
目瞪口張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形容一個人因為吃驚或錯愕而直直地張着眼睛和嘴巴的樣子。這個成語意味着一個人對于某種情況感到非常震驚和驚訝,無法作出有效的回應。
目瞪口張的部首分别是目和口,它們的拼音分别是mù和kǒu。目瞪口張的總筆畫數目為17,其中目的筆畫數為5,口的筆畫數為3,張的筆畫數為9。
目瞪口張的繁體字為「目瞠口呆」。
古時候,漢字寫「目瞪口張」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不過,對于這個成語而言,現代的寫法仍然能夠準确地表達它的意思。
1. 當我告訴他我中了一百萬元的大獎時,他的眼睛瞪得像銅鈴一樣,嘴巴張得老大,整個人看起來目瞪口張。
2. 在那部令人驚心動魄的電影中,觀衆們不禁目瞪口張,連呼不可思議。
1. 目瞪口呆:形容一個人因為驚訝而目不轉睛,嘴巴發愣。
2. 目不轉睛:形容一個人的眼睛非常集中,無法移動。
1. 目瞪口呆
2. 目不轉睛
3. 目瞠口呆
1. 笑逐顔開:形容一個人因為開心或高興而露出笑容。
2. 淡定自若:形容一個人在各種情況下都能夠保持冷靜和鎮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