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盤伏的龍。《尚書大傳》卷一下:“蟠龍賁信於其藏,蛟魚踴躍於其淵。” 鄭玄 注:“蟠,屈也。”《方言》第十二:“未陞天龍謂之蟠龍。” 唐 李商隱 《賽靈川縣城隍神文》:“逐清泠之耕父,不使揚光;迴沮澤之蟠龍,皆令灑潤。”
(2).回環的龍形。《淮南子·本經訓》:“寝兕伏虎,蟠龍連組。” 高誘 注:“蟠龍,詰屈相連,文錯如織組文也。”《秦併六國平話》卷下:“門外蒼松踞虎,階前古檜蟠龍。”
(3).發髻名。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聲容·修容》:“古人呼髻為蟠龍,蟠龍者,髻之本體,非由粧飾而成,隨手綰成,皆作蟠龍之勢。”
“蟠龍”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詞義
傳統建築中的象征
發髻名稱
文化内涵
蟠龍兼具神話、建築、民俗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權威資料更側重其盤曲形态與傳統裝飾功能。
《蟠龍》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世界上蟠屈盤曲的龍。
《蟠龍》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其中,“蟠”字的部首是“虍”,筆畫數為15;“龍”字的部首是“龍”,筆畫數為16。
《蟠龍》一詞來源于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龍。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象征,象征着皇權、財富和權力。蟠龍則是指龍蜿蜒蟠屈的形态,寓意龍的力量和氣勢。
《蟠龍》的繁體字為「蟠龍」。
在古時候,「蟠龍」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漢字的演變過程中,有些字形可能發生了變化。但大緻上保持了「蟠龍」這個詞意的表達。
1. 他的書法作品中常常可以見到蟠龍的形态。
2. 那棟建築物上刻滿了蟠龍的浮雕,非常雄偉壯觀。
蟠纏、龍蛇、龍飛鳳舞、龍盤虎踞
曲龍、盤曲的龍
直龍、直線狀的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