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金和骨。比喻堅固的事物。語本 漢 鄒陽 《獄中上書自明》:“衆口鑠金,積毀銷骨。”《文選·鮑照<代君子有所思>》:“蟻壤漏山河,絲淚毀金骨。” 李善 注:“金骨之堅,喻親之篤者。言讒邪之人,但下如絲之淚,而金骨為之傷毀也。”
(2).佛骨,仙骨。 唐 李白 《感興》詩之五:“西山玉童子,使我鍊金骨。欲逐黃鶴飛,相呼向 蓬闕 。” 宋仁宗 《佛牙舍利贊》:“惟有吾師金骨在,曾經百鍊色長新。”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劉商》:“好神仙,鍊金骨。”
“金骨”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兩類:
比喻堅固的事物
源于漢代鄒陽《獄中上書自明》中“衆口铄金,積毀銷骨”的典故,原指流言可熔化金屬、銷蝕骨骼。後引申為“金和骨”的組合意象,代指堅不可摧的事物。如南朝鮑照《代君子有所思》中“絲淚毀金骨”,即以金骨比喻深厚的情誼或穩固的關系。
宗教文化中的仙骨/佛骨
在道教和佛教文獻中,“金骨”特指修煉者的超凡骨骼,象征成仙成佛的資質。例如:
該詞核心含義圍繞“堅固”展開,既可指物理堅固性,也可在宗教語境中象征修行成果。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其指向。
《金骨》是一個成語,意為人體骨骼堅硬像金屬一樣。形容一個人身體強壯,力量大。
《金骨》這個詞由金(部首:钅)和骨(部首:骨,筆畫:10)組成。
《金骨》一詞最早出現在《管子·法言》中,原文為:“金骨铮铮,鞭策之所以活。”後來被用來形容人體骨骼堅硬有力的特征。
《金骨》的繁體字為「金骨」。
古代寫作《金骨》的方式與現代并無太大差異。
他的身體強壯有力,簡直有着《金骨》般的堅韌。
1. 骨骼:指人體的骨頭部分。
2. 堅硬:形容物體硬度大,不容易變形。
1. 金剛之軀:指人體像金剛石一樣堅硬和強壯。
2. 鐵骨铮铮:形容人的骨骼堅硬有力。
1. 身弱骨脆:形容人體衰弱,抵抗力差。
2. 松散無力:形容人體沒有力量或骨骼不結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