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verage;mediocre] 不好不壞;很一般
程度平平
成績平平
(1).普通;平常。 晉 袁宏 《後漢紀·和帝紀下》:“﹝ 任尚 ﹞私謂所親曰:‘我以 班君 當贈以奇策,今所雲平平耳。’” 南朝 梁 锺嵘 《詩品·齊諸暨令袁嘏》:“ 嘏 詩平平耳,多自謂能。”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三:“ 紫庭 曰:隻平平寫景,而橫絶宇宙之胸襟眼界,百世之下,猶将見之。” 魯迅 《書信集·緻陶亢德》:“倘蒙諒其直言,則我以為内容實非幽默,文多平平,甚者且堕入油滑。”
(2).均平;公允。 漢 揚雄 《太玄·割》:“次四,宰割平平。” 司馬光 集注引 王涯 曰:“宰割于物,有均平之德。” 唐 杜荀鶴 《田翁》詩:“官苗若不平平納,任是豐年也受飢。”
謂治理有序;安詳娴熟。《書·洪範》:“無黨無偏,*********平。” 孔 傳:“言辯治。” 陸德明 釋文:“平平,婢縣反。”《詩·小雅·采菽》:“平平左右,亦是率從。” 陸德明 釋文引《韓詩》曰:“便便,雲閑雅之貌。”《荀子·儒效》:“分不亂於上,能不窮於下,治辨之極也。《詩》曰‘平平左右,亦是率從’。是言上下之交不相亂也。”《漢書·叙傳下》:“ 敞 亦平平,文雅自贊。” 顔師古 注:“平讀曰便。便,辯也。”
“平平”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維度解析,綜合古籍與現代用法如下:
普通、平常
現代漢語中最常見用法,表示事物或水平處于一般狀态,無突出特點。如“成績平平”“相貌平平”。此義項源自晉代《後漢紀》中“今所雲平平耳”的描述。
均平、公允
古代多用于形容公平、不偏不倚的狀态。如漢代揚雄《太玄·割》提到“宰割平平”,指處理事務公正。
該詞從古代強調“公平治理”逐漸轉向現代更口語化的“普通、一般”,反映了語言隨時代變遷的適應性。例如《韓詩》釋為“閑雅之貌”,而現代多用于中性或略帶貶義的評價。
《平平》是一個漢字詞彙,通常表示某人的平凡、普通、平淡,無特殊之處。
《平平》的部首是“幹”,總共包含5個筆畫。
《平平》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和語言習慣。
《平平》的繁體字為「平平」。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平平》可能以其他形式出現,但現代常用的寫法是“平平”。
1. 他一直過着平平淡淡的生活。
2. 這本書内容平平,沒有什麼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3. 她的外貌平平,但是個性魅力很大。
平凡、平淡、平庸
普通、一般、平常
出衆、非凡、特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