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憂懼不安貌。《九歎·逢紛》“阻相薄兮” 漢 王逸 注:“以言忠臣逢讒人,亦匡攘惶遽而竄伏也。”
(2).謂拯救國家,驅逐敵人。《明史·劉宗周傳》:“立國之本紀已疏,何以言匡攘之略。”
“匡攘”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拼音:kuāng rǎng
釋義:指整頓國家、平定動亂,強調通過治理恢複社會秩序。
釋義:憂懼不安的樣子。
該詞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在《明史·劉宗周傳》等曆史文本中,多指救國禦敵的宏觀策略,而古注疏中可能側重個體情緒描寫。現代使用中,“匡攘”更常見于文學或曆史讨論,日常口語較少出現。
匡攘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糾正營救、挽救。匡指挽救、糾正,攘指營救、拯救。
匡攘的部首是攵(攴),拆分後的筆畫數分别是匚(1畫)和攵(4畫)。
匡攘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詞語,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字系統。在繁體中,匡的字形為廣,攘的字形為攘。
在古代,匡的寫法有時候會将左右的兩個豎折連接成一條水平折,有時候也會将豎折切斷。攘的寫法與現代無太大變化,主要是字形的簡化程度有所不同。
1. 他用盡所有力量來匡攘這個國家的頹勢。
2. 匡攘大義,需要衆人的努力。
組詞可以有匡援、攘除、匡扶等。
近義詞:挽救、營救、拯救。
反義詞:敗壞、破壞、侵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