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公田的意思、公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公田的解釋

(1).古代井田制度下,把土地劃成“井”字形,分為九區,中區由若幹農夫共同耕種,将收獲物全部繳給統治者,稱為“公田”。同中區以外的“私田”相對稱。《詩·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朱熹 集傳:“公田者,方裡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而同養公田也。”《禮記·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稅。” 孔穎達 疏:“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公田。”《漢書·食貨志上》:“六尺為步,步百為畮,畮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方一裡,是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畮,公田十畮,是為八百八十畮,餘二十畮以為廬舍。”參見“ 井田 ”。

(2).公家之田。封建官府控制的土地。亦稱“ 官田 ”。《漢書·食貨志上》:“令命家田 三輔 公田。” 顔師古 注引 韋昭 曰:“命家,謂受爵命一爵為公士以上,令得田公田,優之也。” 三國 魏 曹植 《籍田論》:“夫營疇萬畝,厥田上下……司農是掌,是為公田。”《續資治通鑒·宋德祐元年》:“詔:公田最為民害,稔禍十有餘年,自今并給原主,令率其租戶為兵。”

(3).舊時一族公有的“族田”,族人也習稱為公田。但其性質實為民田。

(4).指社會主義改造後農村集體所有的田地。 李朝 《四川省農業合作化運動中的互助聯組》:“許多聯組還試行了小包工,集體經營公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公田是中國古代土地制度中的重要概念,指由國家或集體所有、供公共使用的田地。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1. 井田制中的公田

    西周時期,公田是井田制的核心組成部分。《孟子·滕文公上》記載:“方裡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在此制度下,公田由八戶農民共同耕種,收成歸貴族或國家所有,私田則為農戶自留地。這一制度體現了早期農業社會的賦稅與勞役形式。

  2. 曆代官田的泛稱

    漢代以後,“公田”常代指官田,即政府直接管轄的田地,包括屯田、學田、牧場等。例如《漢書·食貨志》提到“令命家田三輔公田”,指國家将公田授予有功者耕種。宋代《文獻通考》亦載,公田收入多用于軍需、教育等公共事務。

  3. 文化意象與文獻用例

    在文學作品中,公田被賦予道德象征意義。《詩經·小雅·大田》雲:“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以公田與私田的對比,強調先公後私的倫理觀念。此外,《禮記·王制》中“公田藉而不稅”的記載,反映了早期儒家的經濟思想。

“公田”一詞兼具制度史、經濟史與文化史的多重内涵,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結構的關鍵切入點。

網絡擴展解釋

“公田”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曆史時期和制度背景下有所演變,主要可概括為以下四類:

  1. 井田制中的公田
    古代井田制度下,土地被劃分為“井”字形九區,中間區域由農夫共同耕種,收獲物全部上繳統治者,稱為公田(對應外圍的“私田”)。《詩經·小雅·大田》記載“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即反映了這一制度。

  2. 官府控制的官田
    封建時期國家直接管轄的土地統稱公田,亦稱“官田”,包括屯田、賞賜或租賃給農民的土地。例如漢代将公田假(租賃)給貧民,三國時期曹植《籍田論》中描述司農掌管的公田。

  3. 宗族共有的族田
    舊時一族公有的“族田”也被習稱為公田,但實際屬于民田性質,主要用于祭祀或族内公共事務,如宋代《續資治通鑒》提到公田歸還原主的政策。

  4. 集體所有制下的農田
    社會主義改造後,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這一時期的田地延續了“公田”的稱謂,與私有土地形成對比。

其他補充: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沿革或具體案例,可參考高權威性來源如、5、11。

别人正在浏覽...

傲侈百順千隨步屣承運承招塵壤傳講出典擔驚受怕道會司敦促兒息房中高唐觀歌聲繞梁骨化風成鼓舌掀簧合傳後生可畏嘩名兼彩薦達薦口機辨借對極化精察積念客飯離鶴靈和殿領門兒癃腫毛發之功免粟密密叢叢披榛采蘭搶榆欺盜輕安乞丕丕人稱僧舍商羽捎帶腳拾蜯飾詞失聲衰堕輸勤宿好惕栗通籤屠誅午餐五有缃帻虓怒鸂鶒邪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