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堂萱的意思、北堂萱的詳細解釋
北堂萱的解釋
(1).指萱草。語本《詩·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 毛 傳:“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谖草,即萱草,俗名忘憂草。 南朝 梁 吳均 《酬别江主簿屯騎》詩:“何用贈分首,自有北堂萱。” 唐 駱賓王 《同辛簿簡仰酬思玄上人林泉》詩之二:“忘懷南澗藻,蠲思北堂萱。坐歎華滋歇,思君誰為言?”
(2).借指母親。 宋 王楙 《野客叢書·萱堂桑梓》:“今人稱母為北堂萱,蓋祖《毛詩·伯兮》詩:‘焉得諼草,言樹之背。’……其意謂君子為王前驅,過時不反,家人思念之切,安得諼草種於北堂,以忘其憂,蓋北堂幽陰之地,可以種萱。初未嘗言母也,不知何以遂相承為母事。” 清 周亮工 《題李武曾灌園養母圖》詩:“荷鉏忘旦暮,得慰北堂萱。”
詞語分解
- 北的解釋 北 ě 方向,早晨面對太陽,左手的一邊,與“南”相對:北方。北辰(古書指北極星)。北上(古代以北為上,後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與“南下”相對)。北極星(出現在天空北部的一顆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國
- 堂萱的解釋 代指母親。 宋 範成大 《緻政承奉盧君挽詞》詩之二:“眼看庭玉成名後,身及堂萱未老時。”
網絡擴展解釋
“北堂萱”是一個源自《詩經》的漢語詞彙,主要有兩層含義,且其意義在曆史演變中有所擴展:
一、本義:指萱草
- 植物屬性
萱草俗稱“忘憂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呈條狀披針形,花色多為黃或紅黃,可供觀賞()。
- 《詩經》淵源
出自《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谖草,言樹之背。”毛傳注:“谖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北堂為古代居室北側幽陰之地,古人常在此種植萱草,故稱“北堂萱”()。
二、引申義:借指母親
- 文化演變
因北堂為母親居所,萱草又象征忘憂,後世逐漸以“北堂萱”代稱母親。如宋代王楙《野客叢書》提到:“今人稱母為北堂萱,蓋祖《毛詩》”()。
- 相關詞彙
- 萱堂:指母親居室或母親本人()。
- 萱親/萱辰:分别代指母親及其生日()。
三、使用場景
- 文學意象:古詩文中常借“北堂萱”表達對母親的思念或贊頌,如唐代駱賓王詩句“蠲思北堂萱”()。
- 禮儀代稱:傳統書信或祝詞中可含蓄指代母親,如清代周亮工“得慰北堂萱”()。
該詞從《詩經》中的植物意象發展為母親代稱,體現了漢語通過自然物象表達倫理情感的獨特文化邏輯。需注意其本義與引申義的區分,避免誤用為單純形容女子美貌(部分網頁提及的“形容美麗女子”缺乏權威文獻支持)。
網絡擴展解釋二
北堂萱(běi táng xuān)這個詞是指一種花卉,常見于中國的園林中。它的拆分部首是“北”和“堂”,部首分别是“北”和“土”,表示與北方有關的東西,以及與堂屋有關。另外,“萱”的拆分部首是“艹”,表示與植物有關。
北堂萱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的園林中,人們常以花卉來命名景點,以增添園林的美感。因此,北堂萱也被用作園林景觀的名稱之一。
在繁體字中,北堂萱的寫法為「北堂萱」,沒有太大差異。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些差異,但基本上與現代漢字的寫法相似。關于北堂萱這個詞,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需要進一步研究。
以下是關于北堂萱的一個例句:園林中的花壇上開滿了美麗的北堂萱。
關于北堂萱的組詞,可能我們可以組合成北堂萱花、北堂萱園等。
近義詞方面,北堂萱可以和其他具有相似特征的花卉進行比較,例如薰衣草、郁金香等。
至于反義詞方面,由于北堂萱是一種花卉,不太適合使用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