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北堂萱的意思、北堂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北堂萱的解釋

(1).指萱草。語本《詩·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 毛 傳:“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谖草,即萱草,俗名忘憂草。 南朝 梁 吳均 《酬别江主簿屯騎》詩:“何用贈分首,自有北堂萱。” 唐 駱賓王 《同辛簿簡仰酬思玄上人林泉》詩之二:“忘懷南澗藻,蠲思北堂萱。坐歎華滋歇,思君誰為言?”

(2).借指母親。 宋 王楙 《野客叢書·萱堂桑梓》:“今人稱母為北堂萱,蓋祖《毛詩·伯兮》詩:‘焉得諼草,言樹之背。’……其意謂君子為王前驅,過時不反,家人思念之切,安得諼草種於北堂,以忘其憂,蓋北堂幽陰之地,可以種萱。初未嘗言母也,不知何以遂相承為母事。” 清 周亮工 《題李武曾灌園養母圖》詩:“荷鉏忘旦暮,得慰北堂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北堂萱”是一個漢語典故詞彙,源自《詩經》中的植物意象,後成為母親的代稱。其含義可分為以下層次解析:

1. 詞源與字面釋義

“北堂”原指古代士大夫住宅中位于北面的廳堂,常為母親居所;《詩經·衛風·伯兮》載“焉得谖草,言樹之背”,其中“谖草”即萱草,“背”通“北”,故合稱“北堂萱”。萱草又名忘憂草,古人認為種植于北堂可緩解母親憂思,故以植物喻指母愛。

2. 文化象征與演變

自唐代起,“北堂萱”成為詩文中的固定意象,如孟郊《遊子》詩“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即以萱草寄托對母親的思念。宋元後,該詞進一步融入民俗,常見于壽聯、匾額,如“北堂春永,萱草香濃”等祝壽用語,強化其慈母、長壽的文化内涵。

3. 現代漢語使用

現代多用于書面語或傳統節慶祝福,例如“北堂萱茂”表達祝願母親健康長壽。其典故屬性使其常見于古典文學研究及家風主題論述,如《中華傳統文化關鍵詞》中将其列為“孝親文化符號”案例之一。

網絡擴展解釋

“北堂萱”是一個源自《詩經》的漢語詞彙,主要有兩層含義,且其意義在曆史演變中有所擴展:

一、本義:指萱草

  1. 植物屬性
    萱草俗稱“忘憂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呈條狀披針形,花色多為黃或紅黃,可供觀賞()。
  2. 《詩經》淵源
    出自《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谖草,言樹之背。”毛傳注:“谖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北堂為古代居室北側幽陰之地,古人常在此種植萱草,故稱“北堂萱”()。

二、引申義:借指母親

  1. 文化演變
    因北堂為母親居所,萱草又象征忘憂,後世逐漸以“北堂萱”代稱母親。如宋代王楙《野客叢書》提到:“今人稱母為北堂萱,蓋祖《毛詩》”()。
  2. 相關詞彙
    • 萱堂:指母親居室或母親本人()。
    • 萱親/萱辰:分别代指母親及其生日()。

三、使用場景


該詞從《詩經》中的植物意象發展為母親代稱,體現了漢語通過自然物象表達倫理情感的獨特文化邏輯。需注意其本義與引申義的區分,避免誤用為單純形容女子美貌(部分網頁提及的“形容美麗女子”缺乏權威文獻支持)。

别人正在浏覽...

暗影悖惘邊饷标容博見不倒翁不節不知頭腦參論秤鈎承嬗離合出于意表锉碓待問對對子風流緼藉感哽歌呼拱度股慄海濱海綿漢賊不兩立黑古東和璞話不在行黃池甲戟簡圭踐約夾鉗鯨罟鏡奁決敗可哀毛根蒙珑孟母三遷穆穆純純南征北讨破釜焚舟謙損骞越勤動衾襚歧旁喪主社南生覆石火風燈雙柑鬥酒嗣功俗儀投贈頑啬烏龍球杴簸香蒨消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