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鼻皻 ”。鼻尖發暗紅色疱點。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下·鼻》:“鼻皶,是陽明熱及血熱,或臟中有蟲。”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下·鼻》:“梔子:鼻皻面皰,炒研黃蠟丸服,同枇杷葉為末,酒服。” 清 王士雄 《隨息居飲食譜·蔬食類·茭白》:“﹝茭白﹞止煩渴熱淋,除鼻皶目黃。”
“鼻皶”(也寫作“鼻皻”)是中醫術語,指鼻尖部位出現的暗紅色疱點或紅斑,屬于皮膚或鼻部病症的一種。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鼻皶主要表現為鼻尖發紅、出現暗紅色小疱點,常伴有局部腫脹或灼熱感。該病症在古籍如《本草綱目》中被描述為“陽明熱及血熱”或“臟中有蟲”引起()。
現代醫學中,鼻皶可能與酒糟鼻(玫瑰痤瘡)或局部毛囊炎等皮膚問題類似,表現為鼻部紅斑、丘疹或膿疱。治療需結合抗炎、控油或抗生素手段,建議皮膚科就診進一步鑒别。
提示:若出現類似症狀,建議結合中醫辨證與西醫檢查,避免自行用藥。對于反複發作的鼻部皮膚問題,需注意日常清潔、防曬及避免刺激因素。
鼻皶,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用于修補或固定鼻子的一種材料。
拆分部首和筆畫:鼻皶由“鼻”和“皮”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1畫。
來源:鼻皶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的《增修詞林廣記》中,文中描述了使用鼻子背部的皮膚來修補鼻部缺損的方法。後來,隨着科技發展,鼻皮修複技術逐漸被鼻梁膠固定所替代,于是“鼻皮”變成了指修補或固定鼻子所用的材料。
繁體字形式:鼻皮(繁體字:鼻皮)。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鼻皮的寫法略有不同,字形是“鼻皮”。當時的漢字寫法具有一定的變化,但字義基本保持不變。
例句:他用鼻皮将傷口固定住,以便傷口能夠更好地愈合。
組詞:鼻炎、鼻腔、鼻孔、鼻涕、鼾聲等。
近義詞:鼻貼、鼻膠、鼻跳等。
反義詞:鼻炎、鼻塞、鼻涕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