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袋方正。比喻鲠直,不隨和。 唐 羅隱 《堠子》詩:“未能慚面黑,隻是恨頭方。” 宋 趙令畤 《侯鲭錄》卷八:“今人謂拙直者名方頭。 陸魯望 作《有懷詩》雲:‘頭方不會王門事,塵土空緇白苧頭。’亦有此出處矣。”
“頭方”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óu fāng,其核心含義為“腦袋方正”,比喻人性格耿直、不隨和,常用于描述不圓滑、堅持原則的個性。
基本釋義
由“頭”和“方”組合而成,字面指頭形方正,引申為性格剛直、不趨炎附勢。例如唐代羅隱《堠子》詩:“未能慚面黑,隻是恨頭方。”,宋代趙令畤《侯鲭錄》中也提到“方頭”形容拙直之人。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形容人處事不夠靈活,如:“他頭方得很,從不肯為利益妥協。”現代網絡語境中,偶爾引申為“慌亂、無措”(如“頭都方了”),但此用法非傳統詞義。
近義與反義
結構特點
詞語結構為“頭(獨體字)+方(獨體字)”,屬于漢語中通過身體特征比喻性格的詞彙,類似“鐵面”“心寬”等。
需注意,部分解釋(如“聰明敏捷”)可能與其他成語混淆,傳統文獻中“頭方”更側重性格描述,而非智力評價。
《頭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射箭或射擊目标的空中的方向。在逐漸淡化的用法中,也可指頭目方向或前方。
《頭方》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頁」和「方」。
「頁」是上部的部首,表示紙頁和書頁。
「方」是下部的部首,用來表示方位和方法的意義。
《頭方》共有15個筆畫。
《頭方》在古代是射箭時的專用名詞,表示箭矢飛行的方向。
後來,這個詞逐漸引申為指向頭目方向或前方的含義。
《頭方》的繁體字為「頭方」。
《頭方》的古時候的寫法有多種,包括「箈」、「矴方」等。
1. 弓箭手緊緊盯着目标,準确地射向了頭方。
2. 隊伍的頭方,意味着着眼未來的方向。
組詞:射頭方、頭頭是道、腦袋朝下。
近義詞:方位、朝向、方向。
反義詞:背方、後方、逆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