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敗壞。《新唐書·呂才傳》:“詭斁禮俗,不可以法。”
“詭斁”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一、讀音與結構
讀音為guǐ yì,由“詭”(意為欺詐、怪異)與“斁”(古同“殬”,意為敗壞)組合而成,整體表示“破壞禮法或敗壞習俗”。
二、出處與釋義
該詞最早見于《新唐書·呂才傳》:“詭斁禮俗,不可以法。”
三、補充說明
“斁”字在古漢語中另有“終止、厭倦”之意,但在“詭斁”中特指“敗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獲取更權威的訓诂學分析。
注: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以專業辭書或古籍注解為最終參考。
《詭斁》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某人行為奇異、怪癖,常常表現出與正常人不同的舉止和言行。
《詭斁》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言”和“斤”。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詭斁》是一個古漢語詞語,來源于古代文獻和古籍中的使用。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詭斁」。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有所不同,與現代漢字寫法相比,有些字形會有差異。然而,對于《詭斁》這個詞來說,其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漢字寫法相同,沒有特别的變化。
1. 他的舉止詭斁,總是讓人難以琢磨他在想什麼。
2. 這個人一直被認為是個詭斁的藝術家,他的作品總是引發出人們的疑惑。
1. 詭異
2. 詭計
3. 詭辯
4. 詭秘
1. 怪異
2. 奇特
3. 古怪
1. 正常
2. 自然
3. 平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