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書成人老。語出 唐 劉知幾 《史通·忤時》:“每欲記一事載一言,皆閣筆相視,含毫不斷。故頭白可期,而汗青無日。” 明 張居正 《纂修事宜疏》:“庶人有定守,事易考成,在各官可免汗青頭白之譏,而臣等亦得以逭曠職素飱之咎矣。”
“汗青頭白”是一個由“汗青”與“頭白”組合而成的漢語典故短語,其核心含義指向古代學者著書立說的艱辛過程。以下從詞源、語義及文化内涵三個層面進行解析:
一、詞源考據 “汗青”本指竹簡制作工藝。《說文解字》釋“汗”為“可飾竹也”,特指古人用火烘烤青竹去除水分時,竹簡表面滲出水珠如汗的現象(《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後漢書·吳祐傳》記載“殺青簡以寫經書”,印證了該工藝的文獻記錄功能。而“頭白”出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白頭如新”的典故,喻指經年累月的堅持。兩詞組合後,形成對學者皓首窮經的具象化表達。
二、語義演變 該短語在明代文獻中已見完整用例,如《明文海》載“汗青頭白非吾事,隻合煙波理釣蓑”,既保留了竹簡制作的本義,又引申為學術研究的持久性特征。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進一步明确其雙重指向:既是對古代文獻載體的工藝描述,亦是對學者治學狀态的生動寫照。
三、文化内涵 作為中華典籍文化的縮影,“汗青頭白”凝結着三重文化價值:其一體現“韋編三絕”的治學精神,其二象征“述而不作”的學術傳承,其三承載“敬惜字紙”的文化敬畏。這種文化意象在當代仍被用于形容學術研究的嚴謹态度,如錢鐘書《管錐編》中即以“丹鉛窮年,汗青頭白”自述考據之艱。
“汗青頭白”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書寫完成時,人已年老,形容著述耗時長久、耗費心血。該成語通過“汗青”(古代竹簡制作工序,代指成書)與“頭白”(頭發變白)的對比,強調創作過程的艱辛與時間跨度。
二、出處與典故
源自唐代史學家劉知幾的《史通·忤時》:“每欲記一事載一言,皆閣筆相視,含毫不斷。故頭白可期,而汗青無日。” 原句表達史書編纂的拖延與艱難,後濃縮為成語。
三、用法與引申義
四、例句參考
明代張居正曾用此詞自述編修典籍的艱辛:“庶人有定守,事易考成,在各官可免汗青頭白之譏。” 現代亦見詩句:“汗青頭白休相笑,曾讀人間未見書。”
五、相關成語
與“皓首窮經”“韋編三絕”等成語類似,均強調治學的持久專注。區别在于“汗青頭白”更側重成書與衰老的時間關聯性。
邦縣包金辯善匾食刬草除根慈淚存視當方凡事飛狐鋒不可當凫盧貂伏屬告坐冠石管叔故步嘏辭閨彥洄潏混沌不分賤才交貨焦糜叽哩咕噜景炎急穰穰覺得開兵可讀性靈枝離鄉鹵鹹瑪爾噶默成鳥文農忙蚍蝣鋪展全乎人亡物在撒刁散牧韶石慎察失次實心眼水利工程貪欲無藝特祀天山天池天文生腯雞五言詩向年詳死閑散夏征蟹戶亵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