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喪禮中持杖期以上的重服者跪拜賓客時的拜禮。以額觸地而後拜。《禮記·雜記下》:“三年之喪,以其喪拜。非三年之喪,以吉拜。” 鄭玄 注:“稽顙而後拜曰喪拜。”
“喪拜”是中國古代喪禮中的一種特殊跪拜禮儀,具體含義及特點如下:
定義與場合 指古代服喪期間,持杖期以上的重服者(如子女為父母服三年喪)在跪拜賓客時使用的禮節。其核心特征是“稽颡而後拜”,即額頭觸地後再行拜禮,表達極緻的哀痛。
動作分解
與吉拜的區分 根據《禮記·雜記下》記載,隻有為父母等至親服三年喪時才用喪拜,其他較輕的喪期則用吉拜。鄭玄注釋強調,兩者的核心差異在于稽颡與跪拜的先後順序。
適用對象 僅限“持杖期以上的重服者”使用,即服最重喪服(斬衰)且需持哀杖的親屬,如子女、未嫁女為父母,妻子為丈夫等。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禮記》原始記載及曆代注疏,具體儀軌細節可能因朝代、地域存在差異。如需深入研究,建議查閱《儀禮·喪服》《禮記》相關篇目原文。
《喪拜》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指的是在喪事期間進行的祭拜禮儀或悼念儀式。
《喪拜》的偏旁部首是一邊【⺮】,而另一邊則沒有偏旁部首。其總共包含七劃,分别是【一】【丨】【㇇】【㇐】【㇐】【㇐】【一】。
《喪拜》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在古代,喪事是非常重要的社會活動,所以進行喪事期間的祭祀儀式被稱為喪拜。
繁體字中,喪拜的寫法是「喪拜」。
在古代,「喪拜」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其中,「喪」字的上方還加了一個頭部的「框」,表示憂傷和悲痛。而「拜」字則沒有太大的變化。
1. 在他爺爺的喪拜儀式上,他非常悲傷。
2. 喪拜是特殊的儀式,需要嚴肅對待。
- 組詞: 喪期、喪事、拜祭、祭拜
- 近義詞: 祭拜、悼念
- 反義詞: 喜慶、慶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