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imal courage;reckless courage;foolhardiness] 不用智謀,隻憑個人的勇氣
匹夫之勇,可一戰而擒也。——《後漢書·荀彧傳》
謂不用智謀,單憑個人血氣的勇氣。《國語·越語上》:“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項王 喑噁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四》:“ 晦菴 解‘小不忍’之義曰:‘……慈愛而無斷,婦人之仁也;果敢而輕發,匹夫之勇也。’”《水浒後傳》第三三回:“不可使匹夫之勇,懊悔無及。”
“匹夫之勇”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指僅憑個人蠻力或血氣行事,缺乏智謀和團隊協作的魯莽行為,帶有貶義。近義詞為“一夫之勇”,反義詞是“深謀遠慮”。
成語警示人們:解決問題需策略與協作,而非依賴蠻力。如職場沖突、社會矛盾中,冷靜分析比沖動行事更有效()。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查閱《國語》《孟子》原文或權威詞典。
“匹夫之勇”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或危險時,表現出的勇敢和堅韌的精神。這個詞彙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分别是“匹”和“夫”,匹的部首是匕,夫的部首是大。匹的筆畫數是3,夫的筆畫數是4。
“匹夫之勇”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中國的曆史故事。據說,戰國時期,齊國君主齊襄公帶領軍隊攻打鄰國魯國。在戰鬥中,齊軍遭到了魯軍的強烈抵抗,士氣低落。正當齊國士兵心生退意之際,一位叫孫膑的普通農民出現了。他挺身而出,單槍匹馬,奮勇殺敵,鼓舞了整個齊軍,最終取得了勝利。後來,人們就用“匹夫之勇”來形容孫膑的勇敢行為。
在繁體中文中,“匹夫之勇”的寫法和簡體中文一樣,沒有區别。
在古代漢字中,“匹”字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稍有不同。它的上面是一個小點,表示小的數量,下面則是一個長橫,表示長短的單位。而“夫”字的寫法與現代漢字一緻。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匹夫之勇”這個成語,例如:
與“匹夫之勇”相關的組詞有:“勇敢”、“勇氣”、“勇士”等。
與“匹夫之勇”意思相近的詞語有:“英勇”、“豪勇”等。
與“匹夫之勇”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怯懦”、“膽小”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