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栮脯的意思、栮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栮脯的解釋

幹木耳。 宋 陸遊 《冬夜與溥庵主說川食戲作》詩:“ 唐安 薏米白如玉, 漢嘉 栮脯美勝肉。” 宋 陸遊 《食野菜》詩:“可憐 龍鶴山 中菜,不伴 峨嵋 栮脯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栮脯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特指用木耳制成的幹制品,其釋義可從字源、古籍記載及實際應用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栮(ěr)

    指代木耳類食用菌。《玉篇·木部》載:“栮,木耳也。”其字形從木、耳聲,直觀體現木耳生于朽木的特性。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三·木耳》進一步說明:“木耳生于朽木之上……古亦稱栮。”

  2. 脯(fǔ)

    本義為肉幹,引申指脫水制成的幹食品。《說文解字》:“脯,幹肉也。”後擴展至果幹(如杏脯)、菌幹等加工食品。

二、詞義與古籍例證

三、現代應用與文化延續

今稱“木耳幹”或“幹木耳”,仍廣泛用于中餐。其泡發後口感柔韌,適于炖湯、涼拌。中藥學沿襲《本草綱目》記載,認為其性平味甘,具潤肺養胃之效。

參考資料(基于權威辭書與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

“栮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幹木耳,常見于宋代文獻。該詞由“栮”(音ěr)和“脯”(幹肉)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形如肉脯的木耳制品”。

文獻例證
宋代詩人陸遊多次在詩中提及此物:

  1. 《冬夜與溥庵主說川食戲作》提到“漢嘉栮脯美勝肉”,形容其口感鮮美可媲美肉類;
  2. 《食野菜》中“不伴峨嵋栮脯來”,則反映其作為地方特産的屬性。

辨析
需注意與“萐脯”(一種傳說中的神草)區分。後者見于《論衡》等書,描述為“廚中自生肉脯”,屬于神話意象,與食用幹貨“栮脯”無關。

“栮脯”是古代對幹木耳的雅稱,兼具文學色彩與飲食文化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

捱捱兒奧折敗家百譜辯晳浡起茶令長筭騁教成平出世超凡處之怡然辭對毳殿待聘打啞謎法社廢止風雨如盤焚牧膏柱工件供職遘結寡方國表回皈戶尉腳踏稷廟課覈曠世逸才砻砥陋疾沒查沒利民糧歐劍飄漾坡老戕夷鬝俚瞧見全量全套人後詩詞十三弦手痕數目送故嵩霍隨俗浮沈縮砂密太陽能逃禅隤照脫缰之馬違拂無腸曉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