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況乃的意思、況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況乃的解釋

亦作“況乃”。亦作“況廼”。 1.恍若,好像。 南朝 宋 謝靈運 《遊赤石進帆海》詩:“周覽倦瀛壖,況乃陵窮髮。” 唐 杜甫 《江邊星月》詩之一:“餘光隱更漏,況乃露華凝。” 唐 元稹 《和樂天秋題曲江》:“況乃江楓夕,和君《秋興》詩。”

(2).何況;況且;而且。《後漢書·王符傳》:“以罪犯人,必加誅罰,況乃犯天,得無咎乎?” 南朝 宋 謝靈運 《登臨海峤初發彊中作與從弟惠連見羊何共和之》:“茲情已分慮,況廼協悲端。” 宋 王安石 《酬沖卿月晦夜有感》詩:“夜雲不見天,況乃星與月。”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況乃”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何況、況且(主要用法)
    用于遞進語境,強調後文所述情況比前文更甚,常見于否定句或反問句,加強語氣。例如:“基礎尚不牢固,況乃進階内容?”

  2. 恍若、好像(古文用法)
    表比喻或類比,多用于詩歌或古典文獻,現代較少使用。例如古詩中“周覽倦瀛壖,況乃陵窮髮”(南朝謝靈運)。


二、用法解析

  1. 遞進強調(“何況”)

    • 通過對比前文,突出後者的不可能性或重要性。如曹丕《與吳質書》:“三年不見,東山猶歎其遠,況乃過之!”
    • 現代可類比為“更何況”,用于邏輯推論或情感遞進。
  2. 比喻類比(“恍若”)

    • 多見于詩詞,營造意境。如杜甫“餘光隱更漏,況乃露華凝”,以“況乃”銜接自然景象與情感表達。

三、使用建議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漢典()或相關詩詞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況乃的定義及來源

況乃(kuàng nǎi)是一個漢語詞彙,可用作副詞或連詞。作為副詞時,表示更加強調已經提到的情況。作為連詞時,連接兩個或更多的并列的情況,表示進一步的陳述或解釋。

況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況乃的拆分部首是冫(二點冰)和丶(點),共有8個筆畫。

況乃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和繁體

在古時候,況乃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況的古字形為廣(左右結構)加上人(人的形狀),乃的古字形為一人立于地面,上方有劃斜線的形狀。在繁體字中,況的寫法為廣,乃的寫法為乃。

況乃的例句

1. 這裡的風景美不勝收,況乃是秋天的金色。

2. 他在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況乃破了不少紀錄。

況乃的組詞

況下、情況、況且、況且如此。

況乃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況且、何況、何況。

反義詞:雖然、即使。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