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顧諟的意思、顧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顧諟的解釋

《書·太甲上》:“先王顧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 孔 傳:“顧謂常目在之,諟,是也。言敬奉天命,承順天地。” 孔穎達 疏:“《說文》雲:顧,還視也。諟與是,古今之字異,故變文為是也。言先王每有所行,必還迴視是天之明命。”後以“顧諟”指敬奉、禀順天命。 明 高攀龍 《高子遺書·語》:“真明者,其明命乎。古人顧諟,蓋實體如是,非見也,有見則妄矣。” 清 魏源 《默觚上·學篇五》:“故聖人之言敬也,皆敬天也,‘昭事上帝’,顧諟明命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顧諟(gù shì)是漢語中的古典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顧念審察”,強調以謹慎、恭敬的态度省察自身或天命。該詞源出儒家經典,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蘊,具體解析如下:


一、本義解析

  1. 字義溯源

    • 顧:本義為“回視”,引申為“顧念”“關注”。
    • 諟:通“是”,意為“審察”“明辨是非”(《說文解字》注“諟,理也”)。

      二字組合後,“顧諟”指以敬畏之心省察自身言行或天命,蘊含自我反思與道德自律。

  2. 經典出處

    最早見于《尚書·太甲上》:

    “先王顧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

    此處指商王太甲追念先祖成湯,審慎遵從天帝賦予的使命,以敬奉天地神靈。


二、引申義與文化内涵

  1. 道德内省

    儒家強調通過“顧諟”實現修身,如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釋:

    “顧諟者,常目在之也。”

    意為時刻以天命為鏡鑒,規範自身行為。

  2. 天命意識

    在《尚書》語境中,“顧諟天之明命”體現對天命的敬畏與承擔,反映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觀。王夫之《尚書引義》稱此句為“聖功之始”,凸顯其作為道德實踐根基的意義。


三、權威辭書釋義


參考文獻

  1. 《尚書·太甲上》原文及注疏,見于國學導航(古籍影印本)。
  2.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中華書局點校本。
  3. 王夫之《尚書引義·太甲》,收入《船山全書》第二冊,嶽麓書社。
  4.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
  5. 《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修訂版)。

網絡擴展解釋

“顧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一、讀音與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演變

三、用法與結構

四、綜合解析

“顧諟”體現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強調通過持續關注和踐行天命來實現統治或修身的合法性。其内涵不僅限于宗教儀式,更包含對道德與自然規律的尊重。

别人正在浏覽...

哀诏白金漢宮柏署班本冰天雪窖不精細丑雜楚人一炬促節麤鹵刁鑽諜士東北動刑發祿返璞歸真風流事過鋒起告天子光年關護歸慮橫掃千軍合署厚問滑雪衫佳客煎烹接茶靖氛計資具器食良謀林岑壟斷絡絡芒屩布衣沒振棉花胎面坯兒密布泥珠仆仆璞石器服清詞麗句齊頭并進生瓜矢力同心睡媒夙夜匪解泰一天高地下推極穩協霞花下界湘繡閑言語校短量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