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負險 ”。
“負崄”一詞在漢語中屬于較為罕見的書面用詞,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負”與“崄”的複合義項。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的釋義體系分析如下:
基本詞義
從構詞法來看,“負”本義為依靠、憑借,《說文解字》釋為“恃也”,而“崄”通“險”,指險要地勢或艱危處境。二者組合後,多指“憑借險要地勢據守”,如《後漢書·隗嚣傳》載“負崄自保”即屬典型用例。該義項常見于曆史文獻中描述軍事防禦策略。
語源流變
據《辭源》考訂,“負崄”最早見于漢代典籍,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使用頻率較高,如《三國志》注引《魏略》中“據崤函之固,負崄而守”即印證其軍事地理語境。至唐宋後逐漸被“負險”替代,現代漢語中已罕用。
引申義項
在文學作品中偶見隱喻用法,如明代《醒世恒言》第二十卷“負崄行兇”之句,此處将物理險阻引申為道德層面的險惡行為,但此用法并未成為主流釋義。
建議讀者查閱《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年版)第9冊第1274頁、《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修訂版)酉集第308頁等權威辭書獲取更詳盡的古漢語例證。
“負崄”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fù yǎn,其含義與“負險”相同。根據構詞分析:
字義拆分
整體含義
指依仗險要的地形或環境(如山川關隘)進行防禦、固守或割據的行為,常見于描述古代軍事策略或地理優勢的文獻中。例如:“負崄而守,易守難攻。”
由于該詞較為生僻,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古文或特定曆史語境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其用法或例句,可參考詞典原文。
挨肩疊背白雲青舍邊慮别鶴操漕标叉手叉腳遲豫沖田出辭出死單心澄結獨稱風趨釜魚甑塵服臧哥升節拱押恨不得鴻醲黃縠還魂草萑澤蹇運儌福津渡金雞柱進謝今夕何夕糾合林蘭祿馬買犢賣刀馬價絹芒郎綿裡針命禾鳴神木鴈内艱凝肅濃妝淡抹棚帳辟逃切似窮僥人間重晩晴撒潑放刁輸倕水氣搠立調絃屠宰未時香蕙閑口論閑話夏條希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