朏魄的意思、朏魄的詳細解釋
朏魄的解釋
(1).新月的月光。亦用為農曆每月初三日的代稱。 晉 庾闡 《海賦》:“朏魄昏微,乍明乍沒。”《文選·顔延之<應诏讌曲水作詩>》:“朏魄雙交,月氣參變。” 李善 注:“朏魄雙交,謂三日也。凡朏魄之交,皆在月三日之夕。” 宋 吳自牧 《夢粱錄·浙江》:“是故隨日而應月,依陰而附陽,盈於朔望,消於朏魄,虛於上下弦,息於輝朒,故潮有大小焉。”
(2).猶月形。借指月亮圓缺明暗的變化。《新唐書·曆志三下》:“日,君道也,無朏魄之變;月,臣道也,遠日益明,近日益虧。”
(3).借指月亮。 宋 梅堯臣 《寄維陽許待制》詩序:“主人持出紫石屏,上有朏魄桂樹婆娑而枝虬。”
詞語分解
- 朏的解釋 朏 ě 新月開始生明發光,亦用于農曆每月初三日的代稱。 天将明:“漸朏微明光八表。” 朏 ū 髋,胯骨。 臀。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 魄的解釋 魄 ò 指依附形體而存在的精神:魂魄。丢魂落魄。魂飛魄散。 精神,精力:魄力。氣魄。體魄。 古同“霸”,月始生或将滅時的微光。 古同“粕”,糟粕。 古同“珀”,琥珀。 筆畫數:; 部首:鬼; 筆順編
網絡擴展解釋
“朏魄”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ěi pò,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釋義
- 新月的月光:指農曆每月初三時,月亮剛出現微弱的光亮,象征月相變化的初始階段。
- 農曆初三的代稱:古代用“朏魄”直接指代每月第三日,如《文選》李善注提到“朏魄雙交,謂三日也”。
2. 引申含義
- 月相變化:象征月亮圓缺、明暗的周期性變化,如《新唐書》中“月,臣道也,遠日益明,近日益虧”。
- 借指月亮:在文學作品中可代指月亮本身,如宋代梅堯臣的詩句“上有朏魄桂樹婆娑”。
3. 文獻引用
- 晉代庾闡《海賦》:“朏魄昏微,乍明乍沒。”
- 南朝謝莊《月賦》:“朏魄示沖。”
(以上引用綜合自)
“朏魄”既描述月相的自然現象,也承載古代曆法、文學意象的豐富内涵,常見于詩詞與典籍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字源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朏魄 (fēi pò) 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