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的意思、咄咄的詳細解釋
咄咄的解釋
[tut-tut;threatening;menacing;aggressive] 感慨聲;表示感慨;表示責備或驚詫
咄咄怪事
詳細解釋
(1).感歎聲。表示感慨。《後漢書·逸民傳·嚴光》:“咄咄 子陵 ,不可相助為理邪?” 晉 陸機 《東宮》詩:“冉冉逝将老,咄咄奈老何!” 唐 李益 《北至太原》詩:“咄咄薄遊客,斯言殊不刊。” 魯迅 《集外集·斯巴達之魂》:“咄咄危哉!大事去矣!”
(2).感歎聲。表示責備或驚詫。 宋 無名氏 《異聞總錄》卷一:“﹝其姊﹞咄咄責妹曰:‘何處無婚姻,必欲與我共一壻?’”《人民文學》1981年第7期:“人們對他的行動咄咄稱奇。”
(3).呼驢馬等牲畜之聲。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鳥獸呼音》:“留都呼馬驘驢曰咄咄。”
詞語分解
- 咄的解釋 咄 ō 〔咄咄〕表示驚怪,如“咄咄怪事。” 表示呵叱:“咄!你這光棍!那麼簡單”。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 咄的解釋 咄 ō 〔咄咄〕表示驚怪,如“咄咄怪事。” 表示呵叱:“咄!你這光棍!那麼簡單”。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咄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讀音與基本含義
-
讀音
拼音為duō duō(陰平聲),發音短促有力,常用于感歎或強調語氣。
-
核心意義
- 感歎詞:表示驚詫、責備或感慨。
例如:“咄咄怪事”指令人驚訝的怪現象,“咄咄稱奇”形容對某事感到驚奇。
- 形容詞:形容氣勢洶洶、盛氣淩人的狀态。
如“咄咄逼人”指态度強勢,給人壓迫感。
二、具體用法與語境
-
感歎用法
- 源自古代文獻,如《後漢書》中“咄咄子陵”表達感慨。
- 現代多用于書面語,如“咄咄!此事竟如此離奇”。
-
形容氣勢
- 強調緊迫性或攻擊性,如“形勢咄咄逼人”指情況緊急需立即應對。
- 也可描述人際交往中的強勢态度,如“他說話咄咄逼人”。
三、成語中的運用
“咄咄逼人”是最典型的用例:
- 出處:最早見于晉代衛铄《與釋某書》,後《世說新語》記載了殷仲堪用此語批評下屬的典故。
- 含義:既指言辭尖銳令人難堪,也指形勢發展迅速帶來的壓力。
四、例句參考
- 他咄咄逼人的态度讓會議陷入僵局。
- 面對咄咄的質問,她始終冷靜應對。
- 時間咄咄逼人,我們必須加快進度。
注意
- 日常使用中需注意語境,避免因語氣過強引發誤解。
- 在正式場合慎用“咄咄”形容他人,以免顯得不禮貌。
網絡擴展解釋二
咄咄一詞常用于形容人的口氣或态度傲慢、自信,甚至略顯挑釁。以下是對咄咄這個詞的相關信息:
詞義
咄咄:形容人的口氣或态度傲慢、自信,甚至略顯挑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口、口
筆畫:7畫
來源
咄咄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見于《封禅書文》。它通過重複的咄咄聲音表達出主張或态度堅定的意思。
繁體
繁體字為「嘟嘟」。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咄咄的漢字寫法為「⺁口⺁口」。
例句
他以咄咄的口吻告訴我,他絕對能夠完成這項任務。
組詞
咄咄逼人、咄咄逼人地、咄咄奉勸
近義詞
傲慢、自信、自以為是
反義詞
謙遜、謙和、和藹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