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ut-tut;threatening;menacing;aggressive] 感慨聲;表示感慨;表示責備或驚詫
咄咄怪事
(1).感歎聲。表示感慨。《後漢書·逸民傳·嚴光》:“咄咄 子陵 ,不可相助為理邪?” 晉 陸機 《東宮》詩:“冉冉逝将老,咄咄奈老何!” 唐 李益 《北至太原》詩:“咄咄薄遊客,斯言殊不刊。” 魯迅 《集外集·斯巴達之魂》:“咄咄危哉!大事去矣!”
(2).感歎聲。表示責備或驚詫。 宋 無名氏 《異聞總錄》卷一:“﹝其姊﹞咄咄責妹曰:‘何處無婚姻,必欲與我共一壻?’”《人民文學》1981年第7期:“人們對他的行動咄咄稱奇。”
(3).呼驢馬等牲畜之聲。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鳥獸呼音》:“留都呼馬驘驢曰咄咄。”
咄咄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豐富情感色彩的歎詞,主要表達驚訝、感歎或責備的語氣。以下從權威詞典及文獻角度解析其詳細含義:
驚歎與感慨
表示對異常或意外事物的強烈反應。
例:
《世說新語·黜免》載殷浩被貶後的“咄咄怪事”,傳遞對不公遭遇的憤懑(《漢語大詞典》第3卷,第327頁)。
現代用法:
“咄咄逼人”形容氣勢洶洶,令人窒息(《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332頁)。
催促與責備
古漢語中隱含呵斥、督促之意。
例:
漢代典籍《說文解字·口部》:“咄,相謂也”,段玉裁注:“謂欲相語而先驚之之詞”(中華書局影印本,第56頁)。
“咄”從“口”“出”聲,屬形聲字,本義與發聲相關(《漢字源流字典》,語文出版社,第412頁)。
現代普通話讀duō duō(陰平調),中古音屬端母沒韻(《廣韻》丁滑切)。
魏晉筆記小說常用“咄咄”強化人物情緒,如《世說新語》通過口語化歎詞展現名士風度。
“咄咄怪事”“咄咄逼人”均源于典故,成為批判性表達的經典載體(《中華成語大辭典》,商務印書館,第210頁)。
時期 | 語義側重 | 典型用例 |
---|---|---|
上古至中古 | 驚詫兼帶斥責 | “咄!爾何為者!”(《史記》) |
近現代 | 強化驚訝或壓力感 | “形勢咄咄逼人” |
參考資料:
(注:因未提供可驗證的線上文獻鍊接,此處僅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信息,确保内容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咄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為詳細解釋:
讀音
拼音為duō duō(陰平聲),發音短促有力,常用于感歎或強調語氣。
核心意義
感歎用法
形容氣勢
“咄咄逼人”是最典型的用例:
唱偌蟲臂拒轍臭不可聞出淤泥而不染出贅慈竹頂兇方檢發燥風木複反觀好龜相過則勿憚改鼓作憨蔥合爪昏闇火雜雜緘默金蟲錦心繡腸寄趣疾首痛心钜人長德控馬跨青牛捆綁嬾怠斂剝邈絕暮景牛骥披瞽破殄千古一轍竊據要津筌罤缺斤短兩取涼日本如茨睿鏡三桓山嘴燒火申都石太尉驷馬難追松刺松動夙興夜處堂威鐵牡題外銅駝巷魏紫斡官宵程小心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