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h with regret] 歎惜;嗟歎、惋惜
嗟歎惋惜。 晉 陶潛 《桃花源記》:“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開善寺》:“ 融 立性貪暴,志欲無限,見之歎惋,不覺生疾。” 唐 陳鴻 《長恨歌傳》:“及聞 馬嵬 之死,數日歎惋。” 宋 蘇轼 《答王敏仲書》:“舟行至 扶胥 ,急足示問,乃知有 袁州 之命,歎惋而已。”
嗟歎惋惜。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俠女》:“方悽然欲詢所之,女一閃如電,瞥爾間遂不復見。生嘆惋木立,若喪魂魄。”《詩刊》1978年第4期:“ 李賀 用樂府歌行和清新的小詩大膽諷刺皇帝求仙……反對藩鎮壓迫人民,歎惋宮女幽閉深宮等等,其精神是和新樂府運動相通的。”
“歎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歎惋”指因遺憾、惋惜而發出的嗟歎,表達對不如意或痛心之事的失望與感慨。例如《桃花源記》中“所聞皆歎惋”,即通過歎息表達對世事變幻的感慨。
通過綜合古典文獻和現代用例,可見“歎惋”兼具文學雅緻與情感深度,常用于表達對不可逆轉之事的複雜感慨。
歎惋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歎(口旁)和惋(心旁),共有12筆。歎的意思是口中發出聲音,表示失望、悲傷或遺憾的情感;惋的意思是心中悲傷、惋惜。因此,歎惋的結合意味着心中的遺憾或失望。
歎惋這個詞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演變。在過去,人們使用的字形稍有不同,繁體字字形為「嘆惋」,其中的「嘆」與「歎」擁有相同的意思,都表示失望或悲傷,而「惋」則與現代相同,表示心中的惋惜。
在古代,歎惋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上與現代的寫法相似。在《康熙字典》中,歎的字形略有變化,而惋則與現在相同。
1. 聽到這個消息,他歎惋不已。
2. 思考過去的一切,心中充滿了歎惋。
歎惋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使用,構成表達更加豐富的意思。
1. 歎惋慷慨:形容在遭遇不公正或不幸時感到歎惋而慷慨奮鬥。
2. 歎惋不已:形容遭遇到令人失望或遺憾的事情,心中無法平靜。
近義詞:歎歎息、感歎、驚歎、歎惜
反義詞:欣慰、滿意、高興、慶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