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況復”。1.更加;加上。 隋炀帝 《白馬篇》:“本持身許國,況復武功彰。” 唐 杜甫 《寄杜位》詩:“幹戈況復塵隨眼,鬢髮還應雪滿頭。” 明 梁辰魚 《于虎丘殿階遇張月容》曲:“眼波橫,況復香肩偷憑。”
(2).何況,況且。《陳書·江總傳》:“況復才未半古,屍素若茲。” 唐 馬總 《意林·傅子》:“蜘蛛作羅,蜂之作窠,其巧亦妙矣,況復人乎?” 唐 劉駕 《寄遠》詩:“得書喜猶甚,況復見君時。”
(3).仿佛,好像。 唐 寒山 《詩》之一三四:“呼之迴面視,況復不相識。”
"況複"是古代漢語中常見的遞進連詞,主要用于文言詩文,表達前後文意的遞進關系。該詞由"況"與"複"兩個虛詞複合而成,其中"況"本義為比拟(《說文解字》),後引申出"更加"的轉折義,"複"則強化語氣,二字組合形成強調程度加深的語法功能。
在《漢語大詞典》中,"況複"被定義為:
以杜甫《羌村》"夜闌更秉燭,況複說兵革"為例,這裡"況複"既承接前句的深夜場景,又遞進到對戰争話題的讨論,構建出更深層的叙事邏輯。王維《送張五諲歸宣城》"欲歸江淼淼,況複雨綿綿"則通過自然景象的疊加,強化離别愁緒。
該詞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被歸入"複合連詞"類,強調其連接分句、推進文意的作用。現代漢語中雖已不再使用,但在古典文學研究中仍具重要價值,特别是在分析唐宋詩詞的句法結構時,常作為典型遞進連詞案例被引用。
“況複”是一個文言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解釋:
更加/加上(遞進關系)
表示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強調,相當于“更加”“再加上”。
例:隋炀帝《白馬篇》中“本持身許國,況復武功彰”,意為原本立志報國,再加上戰功顯赫。
何況/況且(轉折或補充)
用于引出更充分的理由,相當于“更何況”“況且”。
例:《陳書·江總傳》中“況復才未半古,屍素若茲”,意為況且才能不及古人,卻身居高位無所作為。
仿佛/好像(比喻或聯想)
表示某種相似性或聯想,但此用法較為少見。
例:明梁辰魚《于虎丘殿階遇張月容》中“況復香肩偷憑”,以“況復”暗喻女子姿态的柔美。
矮星包辦婚姻報命承弦疇古臭死吹蕩措想倒囷大眼望小眼恩軍呒然勾縫鬼串珪珙合軍揮矐回罔檢償堅附堅高嬌嚬假人辭色旌賞籍書疚慚拉丁來情錄蔌缪惑内邑泥古拘方凝睛甯康批棰批首牽羊把茅棄甲倒戈清最嵚崎曆落乳化潤飾三重門森敞梢婆盛糧霜村瞬息萬變叔嶽死聲啕氣肅謹肅慄提調土堦微種無名氏亵渎攜老扶弱斜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