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戒畏自警。 晉 葛洪 《抱樸子·用刑》:“百姓見之,莫不寒心,亦足使未犯者肅慄以彰示将來。”
“肅慄”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詞義解釋 指因敬畏而産生的自我警戒心理狀态,可理解為「戒畏自警」。其中:
語境與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晉代葛洪《抱樸子·用刑》,原文通過「百姓見之,莫不寒心,亦足使未犯者肅慄以彰示将來」的表述,強調嚴明刑罰對潛在犯罪者的威懾作用。此處「肅慄」既包含對刑罰的畏懼,也隱含自我約束的警示意味。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因敬畏規則、權威或道德而産生的心理狀态,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如需深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抱樸子》相關注疏。
《肅慄》是一個中文詞彙,意為恐懼、害怕。它形容一個人在面對恐懼和驚恐時,渾身顫抖、冷汗直流的狀态。
《肅慄》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竹子部首)和“心”(心字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2。
《肅慄》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現在通用的簡體字寫法是“肅慄”,在繁體中則寫作“肅慄”。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漢字《肅慄》的寫法可能略有差異,但整體形狀基本相似。
1. 他聽到了隔壁傳來的惡魔般的尖叫聲,不禁感到肅慄。
2. 在陰暗的森林裡,她感到一陣肅慄,仿佛有什麼不祥的事情即将發生。
3. 孩子們聽到了故事裡的鬼魂聲,立刻全身肅慄,臉色蒼白。
1. 肅慄不安:形容極度恐懼,心神不甯。
2. 肅慄萬分:形容非常恐懼,極度驚慌。
3. 肅慄心頭:形容害怕的感覺緊緊困在心頭,難以擺脫。
1. 驚恐:害怕、恐懼。
2. 驚駭:受到或使人受到驚吓和恐懼。
3. 恐怖:極度恐懼的感覺。
1. 平靜:甯靜、安定無事。
2. 安心:沒有擔憂和恐懼的狀态。
3. 安逸:舒適、無憂無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