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丢棄铠甲,放下兵器。表示戰敗。《三國演義》第四六回:“若是這個月破的,便破;若是這個月破不的,隻可依 張子布 之言,棄甲倒戈,北面而降之耳。”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述異·徐庶成真》:“俄而,衆賊麕至,某将倉卒拔劍,劍即飛去。須臾,賊衆紛紛衆甲倒戈而北。”
“棄甲倒戈”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釋義
指丢棄铠甲、放下兵器,表示戰敗投降。其中“棄甲”指抛棄護身裝備,“倒戈”指調轉武器方向,象征停止抵抗或反叛。
出處與例句
該成語最早出自明代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若是這個月破不的,隻可依張子布之言,棄甲倒戈,北面而降之耳。”。清代薛福成在《庸盦筆記》中也用此詞描述戰敗場景:“賊衆紛紛棄甲倒戈而北。”。
近義詞與反義詞
用法
多用于戰争或競争場景,作謂語、定語或賓語,形容徹底失敗或投降。例如:“敵軍在圍困下最終棄甲倒戈。”。
該成語通過具象的軍事動作(丢棄裝備、倒轉武器)生動刻畫了戰敗者的姿态,常見于曆史文學和軍事描寫中。
《棄甲倒戈》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原本助戰的一方倒過來投敵,轉而與敵對方為敵。這個成語形象地描繪了某人或某方在關鍵時刻改變立場、背叛原有盟友或團隊的行為。
《棄甲倒戈》的拆分部首是弓、甲、刀。其中,“弓”作為上聯的部首,代表弓弩;“甲”作為中間聯的部首,原本指戰士所穿的甲胄;“刀”作為下聯的部首,代表武器刀劍。
根據拆分的部首,可以得到《棄甲倒戈》的筆畫為12畫。
《棄甲倒戈》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史記·項羽本紀》。當時楚漢戰争期間,項羽先是在楚漢聯軍中立下赫赫戰功,但後來因一系列原因,他對漢王劉邦不滿而棄甲歸隱。這一行為被稱為“棄甲投降”,從而形成了這個成語。
《棄甲倒戈》的繁體字為「棄甲倒戈」。
在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棄甲倒戈》的古代漢字寫法為「廝甲倒戈」。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簡化後的字形更加常見。
1. 他曾是我們的戰友,卻在最後一刻棄甲倒戈。
2. 他為了個人利益,竟然棄甲倒戈背叛了原來的團隊。
組詞:倒戈、棄甲、甲胄。
近義詞:投敵、背叛、叛變。
反義詞:秉忠、忠誠、堅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