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老扶弱的意思、攜老扶弱的詳細解釋
攜老扶弱的解釋
攙着老人,扶着體弱者。亦作“攜老扶幼”、“攜老挈幼”。
詞語分解
- 攜的解釋 攜 é 帶:攜手。攜帶。扶老攜幼。 離,叛離:攜離。攜貳。 .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弱的解釋 弱 ò 力氣小,勢力小,與“強”相對:弱小。柔弱。脆弱。薄弱。弱不禁風。柔心弱骨(形容人心地溫柔,性格和順)。 年紀小:弱冠(泛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紀)。 不夠,差點兒,與“強”相對:三分之一弱。 差
專業解析
"攜老扶弱"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攙扶老人,幫助弱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扶助弱小的傳統美德。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詳細解釋:
-
字義解析:
- 攜 (xié):本義為“攜帶、帶領”,在此語境中引申為“攙扶、扶持”。《說文解字》釋“攜”為“提也”,後引申出幫助、扶持之意。
- 老 (lǎo):指年長者、老年人。
- 扶 (fú):本義為“用手支持使人、物不倒”,即“攙扶、扶助”。《說文解字》釋“扶”為“左也”(佐助),明确指向幫助行為。
- 弱 (ruò):指身體虛弱、年幼或能力不足、需要幫助的人。
- 因此,“攜老”即攙扶老人,“扶弱”即幫助弱者,兩者并列,共同構成關懷照顧社會弱勢群體的行為。
-
成語釋義:
- 該成語形容主動關心和幫助老年人與體弱年幼者的行為,強調在行動上給予他們支持和照顧。
- 它體現了仁愛、互助的社會倫理觀念,是傳統美德和人文關懷的具體表現。常用于描述社會風尚、個人品德或具體場景中的善舉。
-
用法與示例:
- 常作謂語、定語或賓語。
- 示例:在抗震救災中,軍民一心,攜老扶弱,優先轉移安置老人和兒童。(描述具體助人行為)
- 示例:社區志願者經常開展攜老扶弱的公益活動。(作定語,修飾活動性質)
-
文化内涵與社會價值:
- “攜老扶弱”根植于儒家“仁者愛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道德準則。
- 它倡導的是一種社會責任感和同理心,鼓勵人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内關愛和幫助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促進社會公平與溫暖。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對“攜”、“扶”、“老”、“弱”等單字有詳細訓诂,并收錄“攜老扶弱”作為成語條目,闡釋其含義及用法。該詞典是漢語語詞釋義的權威工具書。
-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作為規範現代漢語詞彙的權威詞典,其對“攜”、“扶”、“老”、“弱”等基礎字詞的釋義清晰準确,是理解成語構成的基礎。雖未單獨列出該成語詞條,但其字義組合清晰指向該含義。
- 《成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系統收錄并解釋各類成語,對“攜老扶弱”的出處(可追溯至《孟子·梁惠王上》中敬老慈幼思想的體現)、演變和現代用法有更具體的闡述。
網絡擴展解釋
“攜老扶弱”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攙扶老人和體弱者,形容幫助弱勢群體或共同應對困境時的互助行為。以下為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該成語由“攜”(攙扶)、“老”(老人)、“扶”(扶持)、“弱”(體弱者)四個字組成,字面意為攙着老人、扶着體弱者,強調對弱勢群體的關照。
- 近義表達:“攜老扶幼”“攜老挈幼”或“扶老攜幼”(後者更常見),均體現群體互助精神。
2.出處與背景
- 源自《晉書·劉琨傳》,記載西晉時期并州刺史劉琨目睹百姓因戰亂流離失所,描述“攜老扶弱,不絕于路”的情景,反映亂世中民衆相互扶持的艱難處境。
3.用法與語境
- 語法功能:作謂語、狀語,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
- 適用場景:描述逃難、遷徙、救災等需群體協作的情境。例如:“戰亂中,百姓攜老扶弱,向安全地帶轉移。”
4.延伸内涵
- 社會意義:體現中華文化中尊老愛幼、濟困扶危的傳統美德。
- 情感色彩:中性偏褒義,側重客觀描述互助行為,而非刻意強調道德褒獎。
5.示例補充
- 現代用法:如“志願者們攜老扶弱,協助社區完成疏散工作。”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故事或用法,可參考《晉書》原文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愛財如命嗄嘶把牢筆尖播時布槽踩踏茶葉澄滄鹑星促生刀工道行帝胄遏阏飯菜反證福慶戈兵給孤獨歸祭海瑞罷官夯實鶴乘軒和軟畫知回波缋人火房虎咽狼餐簡澀巾服矜情作态近悅遠來絶域空造狼扈勒兵麟角筆遛腿裡廂龍辔賣功漫汗目連慕侶牛牛青刀取撮攘外桑藓省吃細用繩度算刻縧鈎頭昏腦脹戊戌變法相妨相呴以濕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