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老扶弱的意思、攜老扶弱的詳細解釋
攜老扶弱的解釋
攙着老人,扶着體弱者。亦作“攜老扶幼”、“攜老挈幼”。
詞語分解
- 攜的解釋 攜 é 帶:攜手。攜帶。扶老攜幼。 離,叛離:攜離。攜貳。 .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弱的解釋 弱 ò 力氣小,勢力小,與“強”相對:弱小。柔弱。脆弱。薄弱。弱不禁風。柔心弱骨(形容人心地溫柔,性格和順)。 年紀小:弱冠(泛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紀)。 不夠,差點兒,與“強”相對:三分之一弱。 差
網絡擴展解釋
“攜老扶弱”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攙扶老人和體弱者,形容幫助弱勢群體或共同應對困境時的互助行為。以下為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該成語由“攜”(攙扶)、“老”(老人)、“扶”(扶持)、“弱”(體弱者)四個字組成,字面意為攙着老人、扶着體弱者,強調對弱勢群體的關照。
- 近義表達:“攜老扶幼”“攜老挈幼”或“扶老攜幼”(後者更常見),均體現群體互助精神。
2.出處與背景
- 源自《晉書·劉琨傳》,記載西晉時期并州刺史劉琨目睹百姓因戰亂流離失所,描述“攜老扶弱,不絕于路”的情景,反映亂世中民衆相互扶持的艱難處境。
3.用法與語境
- 語法功能:作謂語、狀語,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
- 適用場景:描述逃難、遷徙、救災等需群體協作的情境。例如:“戰亂中,百姓攜老扶弱,向安全地帶轉移。”
4.延伸内涵
- 社會意義:體現中華文化中尊老愛幼、濟困扶危的傳統美德。
- 情感色彩:中性偏褒義,側重客觀描述互助行為,而非刻意強調道德褒獎。
5.示例補充
- 現代用法:如“志願者們攜老扶弱,協助社區完成疏散工作。”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故事或用法,可參考《晉書》原文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攜老扶弱》的意思
《攜老扶弱》這個詞是指人們攜帶年老的長輩和扶助體弱者,表示尊敬和關愛的行為。這個成語強調了家庭成員之間應該互相扶持,尤其是對待年邁和體弱的人要有更多的關懷和照顧。
拆分部首和筆畫
《攜老扶弱》這個成語的部首拆分為「⺴」(右邊的扌)和「⼉」(左邊的人),部首分别是手部偏旁和人部偏旁。整個成語共有12個筆畫。
來源
《攜老扶弱》這個成語源于古代,《周禮·天官冢宰·冢宰喪服》和《左傳·哀公二十五年》有相關的記載。在《左傳·哀公二十五年》中,弱小的齊國得到了晉國的庇護,形容了晉國對于齊國的關心和保護。
繁體
《攜老扶弱》的繁體字寫作「攜老扶弱」,在台灣和香港地區常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攜」字的左邊是「扌」,右邊是「拵」,表示用手搬運抱持的意思。而「弱」字的上面是「弓」,下面是「虍」,表示力量虛弱的狀态。這些古代的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例句
他非常尊重和關愛自己的父母,經常攜老扶弱,不離不棄。
我們應該世世代代傳承攜老扶弱的美德,以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組詞
類似意義的組詞有「敬老愛幼」、「關懷弱者」等。
近義詞
近義詞有「攜手共老」、「扶危濟困」等。
反義詞
反義詞有「不理不問」、「冷漠無情」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