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况復”。1.更加;加上。 隋炀帝 《白马篇》:“本持身许国,况復武功彰。” 唐 杜甫 《寄杜位》诗:“干戈况復尘随眼,鬢髮还应雪满头。” 明 梁辰鱼 《于虎丘殿阶遇张月容》曲:“眼波横,况復香肩偷凭。”
(2).何况,况且。《陈书·江总传》:“况復才未半古,尸素若兹。” 唐 马总 《意林·傅子》:“蜘蛛作罗,蜂之作窠,其巧亦妙矣,况復人乎?” 唐 刘驾 《寄远》诗:“得书喜犹甚,况復见君时。”
(3).仿佛,好像。 唐 寒山 《诗》之一三四:“呼之迴面视,况復不相识。”
"况复"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递进连词,主要用于文言诗文,表达前后文意的递进关系。该词由"况"与"复"两个虚词复合而成,其中"况"本义为比拟(《说文解字》),后引申出"更加"的转折义,"复"则强化语气,二字组合形成强调程度加深的语法功能。
在《汉语大词典》中,"况复"被定义为:
以杜甫《羌村》"夜阑更秉烛,况复说兵革"为例,这里"况复"既承接前句的深夜场景,又递进到对战争话题的讨论,构建出更深层的叙事逻辑。王维《送张五諲归宣城》"欲归江淼淼,况复雨绵绵"则通过自然景象的叠加,强化离别愁绪。
该词在《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被归入"复合连词"类,强调其连接分句、推进文意的作用。现代汉语中虽已不再使用,但在古典文学研究中仍具重要价值,特别是在分析唐宋诗词的句法结构时,常作为典型递进连词案例被引用。
“况复”是一个文言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解释:
更加/加上(递进关系)
表示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相当于“更加”“再加上”。
例:隋炀帝《白马篇》中“本持身许国,况復武功彰”,意为原本立志报国,再加上战功显赫。
何况/况且(转折或补充)
用于引出更充分的理由,相当于“更何况”“况且”。
例:《陈书·江总传》中“况復才未半古,尸素若兹”,意为况且才能不及古人,却身居高位无所作为。
仿佛/好像(比喻或联想)
表示某种相似性或联想,但此用法较为少见。
例:明梁辰鱼《于虎丘殿阶遇张月容》中“况復香肩偷凭”,以“况復”暗喻女子姿态的柔美。
挨黑拜爵板题宝踪卑陋龌龊鞭打秉阳驳文长枷敞口触处道喜等曹德言点水丁赋冬珑杜废方骧奋不顾生逢占簠粱刚气刚性高翚杭绝好儿好勇黄緜化土缄嘿解纾躤柳惊孱尽实金吾救菑继绪狷刚峻絶旷士了期陵绝厉山氏论托麻蝇美谭门目木笼剖心清崇森桂圣战施泽俗心弹性体痛歼文葆香奁体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