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狂憃的意思、狂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狂憃的解釋

愚頑。《東觀漢記·北海敬王睦傳》:“籲,子危我哉!是吾幼時狂憃之行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狂憃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狂”與“憃”二字組合而成,多用于形容人性情狂妄愚昧。以下從詞義、用法及文獻依據角度進行詳細解析:


一、單字釋義

    • 本義:指狗發瘋,引申為人精神失常、放縱不羁。《說文解字》釋為“狾犬也”,後擴展為“倨傲”“輕妄”之意。
    • 引申義:如《韓非子·解老》雲“心不能審得失之地則謂之狂”,指言行失控、驕縱自大。
  1. 憃(音 chōng)

    • 本義:愚笨、遲鈍。《集韻·鐘韻》注“愚也”,《玉篇》釋為“惷(蠢)的俗字”,強調心智蒙昧。
    • 用例:《禮記·哀公問》載“寡人憃愚冥煩”,即自謙愚鈍不明事理。

二、複合詞“狂憃”的釋義

核心詞義:形容人狂妄而愚昧,兼具傲慢無知與魯莽愚鈍的雙重特質。


三、用法與語境

  1. 曆史語境:

    多用于史書或政論,批判統治者或權臣的昏聩蠻橫。如明代張居正《陳六事疏》斥“狂憃之夫”,指朝中跋扈無知的官員。

  2. 修辭特點:

    二字均含貶義,“狂”強調外在張揚,“憃”側重内在愚鈍,組合後強化了“愚妄”的語義層次。


四、文獻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收錄“狂憃”詞條,釋義為“狂妄愚昧”,引《宋書》為書證。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憃”為“愚蠢”,并标注其通“蠢”的用法。

  3. 《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

    載安祿山“性狂憃,稍習文字而驕于士大夫*”,反映其性格缺陷(據中華書局2011年版)。


“狂憃”屬典型貶義詞,多用于批判性語境,需結合古籍用例理解其“驕狂”與“愚昧”并存的語義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狂憃”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拆解分析:

1. 單字釋義

2. 組合含義 二字連用可理解為“既狂妄又愚昧”,形容人行事極端且缺乏理性,含貶義。例如《資治通鑒》中曾用“憃頑”描述愚鈍頑固之人,與“狂憃”語感相近。

注意:

如有其他疑問,可補充說明來源或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阿縱八洞神仙餅餌波害菜甲草檄長桑翁誠懸筆谏崇替愁困串夷聰明智慧大梁道安彫落二徐鵝眼錢煩弱粉楦墳院貢闱狡惡潔蠲雞占具裝寇丹淚天淚地裂葉風流外路塍冒功南陳北崔忸恨棚垜謙拒親貴诠貫群丑韌勁,韌勁兒乳橘入情入理濡潤三已三珠樹石敢當瘦弱抒寫思洞損德素學套子踏鞽鐵兵剔秃邬壁陷破限制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