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闡說疏解。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靈位業圖序》:“今所詮貫者,實禀注之奧旨,存向之要趣。”
“诠貫”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uán guàn,其核心含義為“闡說疏解”,即對事物或理論進行系統性的解釋和貫通。以下是詳細解析:
诠(quán)
貫(guàn)
文獻出處:
南朝梁代陶弘景在《真靈位業圖序》中寫道:“今所诠貫者,實禀注之奧旨,存向之要趣。”
此處“诠貫”指對道教經典的系統性闡釋和梳理。
應用場景:
多用于學術、宗教或哲學領域,強調對複雜内容的條理化解釋,例如古籍注解、理論體系構建等。
盡管部分網頁(如、4、5)權威性較低,但高權威性來源與文獻引證均一緻指向“闡說疏解”的核心釋義,可信度較高。
《诠貫》(quán guàn)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全面解釋,詳細闡述。
《诠貫》是由兩個部首組成:讠(言字旁)和貫(貝字旁)。
讠的筆畫數為2,貫的筆畫數為8。
《诠貫》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中“诠”出自《論語·顔淵》:“誨人不倦,誦《詩》三百,授之以政,是《诠》也。”意為詳細解說、闡述;“貫”出自《論語·述而》:“鄉人重賢,使終日則畏,不能助也。”意為貫徹始終、貫通全篇。
《诠貫》的繁體字為「詮貫」。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诠貫」的寫法略有差異。作為部分文獻的考據,「诠」有時以「䛿」代替,「貫」則以「貫」替代。
1. 他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全面的诠貫,詳細闡述了各個細節。
2. 這本書的作者詳細诠貫了自己的觀點,并用實例加以佐證。
诠詞、诠釋、貫通、貫穿等。
近義詞:解釋、闡述、诠釋。
反義詞:含糊、籠統、略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