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粉楦的意思、粉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粉楦的解釋

杭 人對胡桃的戲稱。意謂敷粉時含于口中作為楦頭。 清 袁枚 《新齊諧·粉楦》:“ 杭州 範 某娶再婚婦,年五十餘,齒半落矣。奩具内槖槖有聲,啟視則匣裝兩胡桃,不知其所用,以為偶遺落耳。次早,老婦臨鏡敷粉,兩頰内陷,以齒落故,粉不能勻。呼婢曰:‘取我粉楦來。’婢以胡桃進,婦取含兩頰中,撲粉遂勻。 杭 人從此戲呼胡桃為粉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粉楦(fěn xuàn)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特指女性化妝用具的特定名詞,其核心含義如下:

  1. 基本釋義與用途:

    • 粉楦指古代女性在化妝時,為了修飾額頭輪廓、使其顯得更加飽滿圓潤而使用的一種襯墊物。它通常由輕薄的材質(如絲綢、絨布或紙)制成,形狀類似小月牙或弧形片狀物。
    • 使用時,女性會将其粘貼或固定在額發邊緣、兩鬓上方或發際線内側。其作用類似于鞋匠用來撐起鞋子形狀的“鞋楦”,故得名“粉楦”。它“撐”起額部皮膚,為後續敷粉(即塗抹白色鉛粉或米粉)提供一個更平整、豐盈的基礎,以達到“廣額”的審美效果。
  2. 曆史背景與文化意義:

    • 粉楦的使用與中國古代,特别是明清時期流行的“廣額”審美風尚密切相關。當時認為寬闊、飽滿、光潔的額頭是女性美的重要标志之一(參考來源:中國古代服飾、妝容研究文獻)。
    • 它反映了古代女性對容貌修飾的精細追求和化妝技巧的多樣性,是傳統妝容中用于調整面部輪廓的一種輔助工具(參考來源:中國婦女生活史研究)。
  3. 文獻佐證:

    • 清代文康所著小說《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七回中明确提到了粉楦:“… 何玉鳳… 隻這席話,怎的叫作‘英雄語’?大凡英雄,… 絕不像那‘小兒女’… 貼‘頭面’,紮‘花箍’,戴‘簪子’,穿‘裙子’,着‘高底’,粉楦得雪白,黛畫得漆黑…” 這裡的“粉楦”生動描繪了當時女性化妝的步驟,粉楦是敷粉前的準備步驟之一(參考來源:文康《兒女英雄傳》)。
    • 該詞條亦被收錄于《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中,釋義為“舊時婦女束發用品之一”,更準确地說是用于束發後修飾額部的化妝用品(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

粉楦是古代中國女性妝容中一種獨特的襯墊用具,主要用于修飾額頭線條,使其顯得寬闊飽滿,以滿足“廣額”的審美标準。其名稱源于其功能類似于撐起鞋型的“鞋楦”,形象地說明了它在面部“撐”起輪廓的作用。這一詞彙及其所指代的物品,是研究中國古代女性生活史、服飾妝容史和審美文化的重要例證。

網絡擴展解釋

“粉楦”是杭州地區對胡桃的戲稱,源于古代女性化妝時的一種特殊用途。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義與用途
    字面指“敷粉用的楦頭”,指女性化妝時含在口中以填充兩頰凹陷的工具。因牙齒脫落導緻撲粉不勻時,将胡桃含于頰内可撐起面部,使妝容更均勻。

  2. 曆史典故
    清代袁枚《新齊諧·粉楦》記載:一位年長婦人用胡桃作為“粉楦”,婢女誤以為遺落物品,後得知其用途。此事流傳後,“粉楦”逐漸成為胡桃的戲稱。

  3. 地域特色
    該詞具有鮮明的地域性,主要見于杭州方言,反映了古代民間生活智慧與語言文化的趣味結合。

注:此詞現代已極少使用,更多作為曆史民俗研究的語料參考。

别人正在浏覽...

藹然仁者安不忘危八堦傍黑兒磅子兒比次波波汲汲曹官常珍坼罅錯疑倒底得歲調九鼎釘書匠帝宣飯盤撫會敷釋公信鶴唳華亭螖蠌戶鈎繪絢護取交辦家司桔槔進呈今昔之感酒甕子稽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克剝寇勷侉餅燎獵甯折不彎排污青過于藍瓊瓊崎峣曲辭屈首熱水器三千營殺衣縮食示重私視他倆談屑五猖無了無休烏蟻限次鄉董睍睆獻凱小算盤戲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