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壁的意思、邬壁的詳細解釋
邬壁的解釋
塢壁。鄔,通“ 塢 ”。《陳書·熊昙朗陳寶應等傳論》:“郡邑巖穴之長,村屯鄔壁之豪,資剽掠以緻彊,恣陵侮而為大。”參見“ 塢壁 ”。
詞語分解
- 邬的解釋 邬 (鄔) ū 古地名(a.在今中國河南省偃師縣;b.在今中國山西省介休縣)。 姓。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 壁的解釋 壁 ì 牆:四壁。壁報。壁畫。壁挂。壁毯。壁櫥。壁燈。銅牆鐵壁。 指某些物體内部的表層:胃壁。腸壁。 陡削的山崖:峭壁。壁立。 軍營的圍牆:壁壘。堅壁清野。作壁上觀(坐觀雙方成敗,不幫助任何一方)。
專業解析
"邬壁"一詞屬于古代漢語詞彙,具有特定的曆史地理含義。其核心釋義及背景如下:
一、 基本釋義
"邬壁"(也常寫作"塢壁"或"塢堡")指中國古代,特别是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為抵禦戰亂和匪患,由豪強地主或宗族首領修建的、具有防禦功能的堡壘式莊園或聚居地。它集軍事防禦、生産生活和宗族管理功能于一體,是特定曆史條件下的社會基層組織形态。
二、 核心特征與功能
- 防禦性: 這是"邬壁"最突出的特征。通常選址于險要之地(如山間、河畔),四周修築高牆(壁),設有望樓、角樓等防禦工事,有的還挖掘壕溝,形成易守難攻的據點。内部常備有私人武裝(部曲、家兵),用于自衛和保衛領地。其産生與漢末三國、五胡十六國等長期戰亂、社會秩序崩潰的曆史背景密切相關。
- 自給性: "邬壁"内部往往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單元。依附于壁主的農民(佃客、部曲)在壁内及周邊土地上進行農業生産,同時可能包含手工業作坊,力求滿足壁内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減少對外界的依賴。
- 宗族性/依附性: "邬壁"多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構建。壁主通常是地方豪強或世家大族首領,壁内居民多為同宗族人或依附于該家族的佃客、部曲。壁主對壁内居民擁有很強的控制力和保護義務,形成一種人身依附關系。
- 自治性: 在中央政權衰微、地方控制力下降的時期,"邬壁"在其勢力範圍内擁有相當的自治權。壁主負責維持内部秩序、處理糾紛、組織生産與防禦,俨然是一個獨立的小社會。
三、 曆史演變與影響
- 起源與發展: "邬壁"的雛形可追溯至西漢的"營塹"或東漢的"塢候",但大規模興起是在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和軍閥混戰之後。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長期戰亂,塢壁林立,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著名的如東漢末年的"許褚壁"、魏晉時期的"庾衮塢"等。
- 影響:
- 地方割據基礎: 強大的塢壁及其武裝是地方豪強割據一方的基礎,有時也成為軍閥拉攏或打擊的對象。
- 社會結構單元: 在亂世中為民衆提供了相對安全的庇護所,維持了局部地區的生産和社會秩序。
- 門閥士族基礎: 許多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世家大族(門閥士族)正是從這些擁有塢壁的地方豪強發展而來。
- 軍事作用: 塢壁武裝有時會被納入國家或地方軍事體系,參與作戰。
- 衰落: 隨着隋唐時期國家重新統一,中央集權加強,社會秩序穩定,塢壁這種高度自治的武裝堡壘逐漸失去存在基礎而走向衰落,但其影響(如宗族聚居、莊園經濟)仍長期存在。
四、 詞源與辨析
- "邬" (Wū): 本義指古代地名(如春秋鄭邑、晉邑),也指村落、屯堡。在"邬壁"中,取其"聚居地"、"屯堡"之意。
- "壁" (Bì): 本義指牆壁,引申為陡峭的山崖、營壘的圍牆。在"邬壁"中,取其"防禦工事"、"堡壘"之意。
- 與"塢"的關系: "塢壁"是更常見的寫法。"塢"本身就有小型城堡、防衛用的障蔽物之意(如船塢、花塢的"塢"即由此引申,指四面擋風的建築)。"邬壁"與"塢壁"含義基本相同,可以視為異寫或強調側重略有不同("邬"更強調聚居點,"壁"更強調防禦牆)。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對"塢壁"、"塢"、"壁"等詞條有詳細釋義和曆史用例引證,是漢語詞彙研究的權威工具書。
- 《辭源》 (商務印書館):同樣收錄"塢壁"詞條,解釋其曆史背景和含義。
- 《中國曆史大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在相關曆史時期(如魏晉南北朝史卷)的詞條中會涉及"塢壁"或"塢堡"制度及其社會影響。
- 《晉書》、《後漢書》等正史: 包含大量關于豪強築塢自守、塢壁參與軍事活動的原始史料記載。例如《晉書·庾衮傳》記載了庾衮在禹山建立塢壁的事迹。
- 曆史學者研究著作: 如唐長孺、田餘慶、陳寅恪等著名曆史學家在其關于魏晉南北朝史的論著中,對塢壁制度的社會基礎、形态、作用及其與門閥政治的關系有深入探讨(例如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
網絡擴展解釋
“邬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1. 基本釋義
“邬壁”即“塢壁”,其中“邬”是通假字,通“塢”(wù)。該詞指代古代用于防禦的軍事堡壘或營壘,常見于東漢末至魏晉時期的地方豪強勢力範圍,具有軍事防禦與聚居的雙重功能。
2. 曆史背景與文獻出處
《陳書·熊昙朗陳寶應等傳論》記載:“郡邑巖穴之長,村屯邬壁之豪。”此處“邬壁之豪”指憑借塢壁建築掌控地方勢力的豪強,他們通過劫掠和修築防禦工事擴張勢力。
3. 構詞與擴展詞義
- “邬”本為姓氏或地名(如春秋晉地邬縣),此處通“塢”,特指防禦工事。
- “壁”原指牆壁,引申為陡峭山崖或軍營圍牆,如“峭壁”“堅壁清野”。
4. 相關詞彙
與“邬壁”相關的詞語包括“邬落馬”(古代驿馬)等,但現代使用頻率極低,主要見于古籍研究。
總結
“邬壁”是“塢壁”的通假寫法,反映了古代地方割據勢力通過軍事化建築鞏固權力的現象。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陳書》或研究漢魏六朝地方豪強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報修邊寨缽略補官藏修朝飛暮卷儲天子村酪酒搭膊倒牀大天短秤杜武庫反對概念風餐豐镌符號蓋韭根涯宮鞋勾點鈎拿怪不得海涯悔恨交加彗汜畫塗毀瘵嘉慶子薊門金陀開廳刊落蓮嶽魯詩録用慢弛慢谑民富國強瓯樓排骨譜學欺突鳅鰕灑利尚父山戶聲聲氣氣十八變十錦鼠目麞頭帑舍頑陋完免遺使未由五筆字型電腦小康型消費邪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