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冒功績。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一·褐蓋》:“ 文興 因冒功官百戶,差至 浙江 拏人。”《明史·程啟充傳》:“衝鋒斬馘者,甲也,而乙取之,甚者殺平民以為賊,是謂冒功。”《清史稿·輔國武襄公巴爾堪傳》:“吾不能臨陣而死,今創發,勿令家人以陣亡冒功也。” 郭沫若 《孔雀膽》附錄《<孔雀膽>的故事》:“ 車力特穆爾 分明有诳報軍情及冒功求賞的嫌疑,因此我便定他為讒害 段功 的主角。”
“冒功”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假冒或誇大功績以獲取不應得的贊譽或利益。以下是詳細解釋:
“冒功”由“冒”(假冒、冒充)和“功”(功勞、功績)組成,核心含義是通過虛假手段将他人功勞據為己有,或虛構自身功績。這種行為常帶有欺騙性質,多用于貶義語境。
古代案例
現代應用
郭沫若在《孔雀膽》中引用曆史典故,批評某些人通過虛假功績謀取私利的行為。
如需更多曆史案例或完整文獻,可參考《明史》《野獲編》等史料來源。
《冒功》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違背事實,虛報功勞。它的拆分部首是冒和功,它的筆畫總數是9畫。
《冒功》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黃宗羲的《明儒學案》一書中。後來逐漸流傳開來,并成為日常語言中常用的成語之一。
《冒功》的繁體寫法為「冒功」。
古時候對于《冒功》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現代漢字的标準寫法是「冒功」。
他明明隻是旁觀者,卻冒功說自己是解決問題的英雄。
冒失、冒昧、冒險、功勞、功勳。
虛張聲勢、吹牛、誇大其詞。
誠實、謙虛、踏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