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奸詐兇惡。 漢 王符 《潛夫論·交際》:“苟能富貴,雖積狡惡,争稱譽之,終不見非。” 唐 于邵 《賀破賊表》:“逆賊 仇忠敬 等,姦兇相資,狡惡為事。”
"狡惡"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複合語義的形容詞,由"狡"與"惡"兩個語素構成。《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狡猾兇惡,形容人奸詐且心性狠毒"。該詞在古漢語中多用于描述人物性格特征,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注疏有"狡,猾也;惡,兇也"的訓釋。
從構詞法分析,"狡"本指動物狡猾,《說文解字》釋為"少狗也",後引申為詭詐;"惡"在《廣韻》中标注"烏各切",本義為罪過,二者結合産生程度遞進的貶義效果。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特别指出:"凡狡惡者,必兼具智計與暴戾"。
在具體語用中,"狡惡"常見于史書人物評價,如《漢書·王莽傳》記載"莽性狡惡,矯情飾行",現代漢語則多用于文學描寫。近義詞包括"奸詐""陰毒",反義詞為"忠厚""淳樸",《現代漢語分類詞典》将其歸入"品性類"貶義詞目。
“狡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漢代《潛夫論·交際》:
“苟能富貴,雖積狡惡,争稱譽之,終不見非。”
(意為:若某人有權勢財富,即使他狡詐兇惡,人們也會争相稱贊,而不指責其過錯)。
唐代《賀破賊表》:
“逆賊仇忠敬等,姦兇相資,狡惡為事。”
(描述叛賊以狡詐兇惡為行事手段)。
多用于描述反派人物或負面行為,常見于古典文獻或書面語,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
部分詞典(如《漢語辭海》)将其歸類為古漢語詞彙,需結合語境理解。
哀絲騃子白辂白眉北監鄙棄不費吹灰之力不問彩車殘傷呈顯塵香憺憺墊補恩情福音堂岡子高馱細馬公粟國防文學含粝撼樹蚍蜉回部獎學金膠輪疾咎競走金瓯絕對開誠類試冷人麗觀龍綸倮露慢吞吞門迳母線屏間孔雀破浪乘風契父绮樓請告求偶軀格聖鄉使鬼錢時夜食糟思王天江體貌土官望而生畏襪套危腦帽蝸睆仙标詳聾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