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混夷 ,古代我國西部少數民族名。《詩·大雅·皇矣》:“帝遷明德, 串夷 載路。” 鄭玄 箋:“ 串夷 即 混夷 , 西戎 國名也。” 陸德明 釋文:“串,一本作患。或雲, 鄭 音患。”
串夷是古代漢語中的專有名詞,特指中國先秦時期活躍于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詩經·大雅·皇矣》記載"串夷載路",漢代鄭玄箋注:"串夷即混夷,西戎國名"。該詞由"串"與"夷"複合構成:"串"為"患"的假借字,表侵擾之義;"夷"是古代對東方部族的統稱,後引申為邊疆民族泛稱。
在曆史文獻中,串夷與昆夷、犬戎等族群存在淵源關系。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考訂:"混夷、串夷、畎夷、犬夷,四者皆一也",認為這些稱謂實指同一支遊牧部落。其活動範圍主要在今陝甘甯交界地帶,曾與周王朝發生多次軍事沖突,《竹書紀年》載"武乙三十年,周師伐義渠,乃獲其君以歸",所指即串夷分支。
現代語言學家王力在《同源字典》中指出,該詞保留了上古漢語複輔音痕迹,"串"古音屬昌母元部,與"昆""混"等字存在音轉關系,印證了不同文獻中的異文現象。
“串夷”是古代中國西部少數民族的稱謂,具體解釋如下:
串夷(拼音:chuàn yí)指古代西戎的一支,即混夷,屬于我國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皇矣》:“帝遷明德,串夷載路。”鄭玄箋注明确提到:“串夷即混夷,西戎國名也。”
名稱演變
在古籍中,“串夷”存在異寫形式,如部分版本作“患”,且鄭玄注音為“患”(陸德明《經典釋文》)。丁山等學者考證其為周代混夷的别稱,又稱昆夷或犬戎。
曆史背景
混夷是活躍于商周時期的遊牧民族,常與中原政權發生沖突。《詩經》中提到的“串夷載路”即描述其被周人擊敗後潰退的情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詩經》相關注釋或曆史文獻。
兵士不上不栉才人谄誘楚巴儲跱撮取打耳喑道右頂梁柱符賞高擡革化攻刼官健函寄函義赫詐踝拐華陰市嫁非鲛宮精打光精魂今朝奇偶就寝疾惡如仇絶戶懇誠憐貧敬老利益力主婁金邏吏芒針篾條能夠瓊峯棋輸先著七彎八拐取納羣辟仁義君子入人適遘水酒述詠殊珍台禁田種蹄足恫瘝在抱外府窩脫銀五尺豎子相成小耳朵消疾諧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