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作“三株樹”。古代傳說中的珍木。《山海經·海外南經》:“三株樹在 厭火 北,生 赤水 上。其為樹如柏,葉皆為珠。” 晉 陶潛 《讀山海經》詩之七:“粲粲三珠樹,寄生 赤水 陰。” 明 劉基 《仙人詞》:“羣龍自有三珠樹,不見 扶桑 水淺深。” 俞锷 《島南雜詩》:“閒依 赤水 三珠樹,卻夢 靈光 千葉蓮。”
(2).對 唐 初 王勔 、 王勮 、 王勃 兄弟三人的稱美。《新唐書·文藝傳上·王勃》:“初, 勔 、 勮 、 勃 皆著才名,故 蘇易簡 稱三珠樹。”後常用作對人兄弟的贊詞。 宋 樓鑰 《王提刑正功挽詞》詩:“伯仲三珠樹,優為一世才。”
“三珠樹”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在部分語境中,三珠樹被用來比喻“難以企及的珍貴事物”或“不誠實之人”,例如提到其演變為“不可信任”的隱喻,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山海經》、唐代史料及文學注釋,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新唐書·文藝傳》或《山海經》原文。
《三珠樹》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一種樹木,樹上結滿了果實,形容富饒、豐盛的景象。
《三珠樹》由三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木、玉、果。其中,木部的筆畫數為4筆,玉部的筆畫數為5筆,果部的筆畫數為8筆。
《三珠樹》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一書中,是描述齊國的一種樹木。在古代漢字繁體中,該成語的寫法為「㐷珠樹」。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略有不同。在古代寫法中,「三」的寫法為「㐷」,「珠」的寫法為「玓」,「樹」的寫法為「樹」。
這個果園長滿了果樹,形成了一片像《三珠樹》一樣的景象。
組詞有:珠樹、果樹、果實、豐盛。
近義詞有:富饒、豐收、豐盈。
反義詞有:貧瘠、歉收、匮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