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鐵兵的意思、鐵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鐵兵的解釋

鐵制兵器。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記寶劍》:“當此之時,作鐵兵,威服三軍。” 南朝 梁 江淹 《銅劍贊》:“鑄銅既難,求鐵甚易,是故銅兵轉少,鐵兵轉多。” 郭沫若 《斷斷集·屈原時代(五)》:“鐵在初見視為賤金,隻用來做工農的用具,到 戰國 末年才漸漸有鐵兵出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鐵兵"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面拆解并結合曆史語境理解:

  1. 字面本義:鐵制的兵器

    • "鐵"指金屬鐵,"兵"指兵器、武器。因此"鐵兵"最直接的含義就是鐵打造的武器。例如:
      • 刀、劍、矛、戈、戟等冷兵器。
      • 鐵甲、鐵盔等防護裝備(廣義上也可視為"兵"的一部分)。
    • 此義項強調其材質屬性,區别于石兵、銅兵等。
  2. 引申義:精銳的軍隊或士兵

    • 由于鐵堅硬、鋒利、耐用,象征着力量和堅韌,"鐵兵"常被用來比喻或指代戰鬥力強大、紀律嚴明、意志堅定的軍隊或士兵。這種用法帶有強烈的褒義色彩。
    • 例如:"嶽家軍乃是一支令金人聞風喪膽的鐵兵。"(此句形容嶽飛的軍隊精銳強悍)。
    • 此義項強調其戰鬥力和精神屬性。

"鐵兵"的核心含義有兩層: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該詞典是漢語詞彙研究的權威工具書,對"鐵兵"的釋義主要圍繞"鐵制的兵器"展開,并可能收錄其比喻用法。其編纂基于大量曆史文獻和語料庫。
  2.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 該權威軍事著作在論述古代兵器發展史(如鐵器時代兵器)和描述精銳部隊(如"鐵軍")時,會涉及"鐵兵"的實物含義和引申含義。
  3. 曆史文獻與典籍: 在記載戰争、軍事制度或描述軍隊的古籍(如《史記》、《漢書》、《武經總要》等)中,"鐵兵"可能直接指代鐵制武器,或在文學性描述中喻指強兵。
  4. 武術與兵器研究文獻: 專門研究中國武術史和古代兵器的學術著作會詳細探讨"鐵兵"作為具體武器的形制、種類、制作工藝及其在軍事史上的作用。

注意: "鐵兵"在現代漢語日常使用中并不十分常見,其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語境判斷。當指代軍隊時,更常用的詞可能是"鐵軍"。

網絡擴展解釋

"鐵兵"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釋義,需結合使用場景區分:

  1. 象棋術語(讓雙馬棋規則): 指紅方中兵在失去馬保護時,黑方需遵循的特殊吃子規則。根據讓子棋規定,紅方未移動的中兵通常不可被黑方直接吃掉,僅當吃兵同時形成"将軍"時才允許吃兵。這一規則源于象棋讓子棋的特殊保護機制。

  2. 曆史兵器概念: 指鐵制兵器,常見于以下文獻記載:

    • 漢代《越絕書》載:"作鐵兵,威服三軍",反映早期鐵兵器在軍事上的應用
    • 南朝江淹《銅劍贊》提到"銅兵轉少,鐵兵轉多",說明鐵器取代青銅兵器的曆史趨勢
    • 郭沫若考證認為,鐵兵器在戰國末期逐漸普及,早期主要用于農具

兩種釋義的共性在于"鐵"的堅固屬性,但具體指代對象差異顯著:前者是象棋規則中的特殊保護狀态,後者反映冷兵器時代的軍事裝備革新。理解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如涉及棋類對弈取第一義,涉及曆史軍事則取第二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白氈邦論閉門合轍兵出無名采缯草約柴禾垛察理讒口铄金塵埃成軍寵注大花臉掉脫鼎腳丢巧針焚輪戈鈇怪哉規章含羞草灰垢貨交疆陲講價錢教招戒殺結友紀綱掾景澄積威開去來緻勞慰樂職另辟蹊徑渌老蠻僥跑買賣篬筤強恣情敵傾銷求間跂踵仁悌宂細散淡子撒嬴深入不毛缌免碎教俗監讨彩望空捉影衛蘧無泥鄉頭小家子骁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