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舉考試的地方。《舊唐書·王凝傳》:“ 凝 性堅正,貢闈取士,拔其寒俊,而權豪請託不行,為其所怒,出為 商州 刺史。”《宋史·範質傳》:“舉進士時, 和凝 以翰林學士典貢部,覽 質 所試文字,重之,自以登第名以十三,亦以其數處之。貢闈中謂之‘傳衣鉢’。”
“貢闱”是漢語詞彙,讀音為gòng wéi(注音:ㄍㄨㄥˋㄨㄟˊ),其結構和含義如下:
貢闱指科舉考試的地方,即古代舉行科舉考試的場所,類似于現代的考場或貢院。
“貢闱”一詞多用于曆史文獻,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更多以“貢院”代指科舉考場。其文化意義體現了古代中國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特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科舉制度或相關術語,可參考曆史文獻或權威詞典。
《貢闱》(gòng wēi),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指皇帝舉行科舉考試的地方。在古代,貢闱是舉行科舉考試的專門場所。
《貢闱》的拆分部首是“貝”和“門”,其中“貝”作為“貢”字的部首,表示寶貴的東西;“門”作為“闱”字的部首,表示大門。整個詞語的總筆畫數為10畫。
《貢闱》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貢舉是指由于學習出衆、品德良好而被推舉為官員的選拔制度,而貢闱則是指這一制度下舉行科舉考試的場所,也可理解為“考場”。
《貢闱》的繁體字為「貢闈」。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貢字的古寫形式為「貢」,闱字的古寫形式為「闈」。
1. 明朝時期,科舉制度中的貢闱是選拔官員的重要場所。
2. 他花了多年的時間準備考試,終于在貢闱中一舉成功。
1. 貢士:指參加科舉考試且被拔取為官員的學子。
2. 闱官:指在貢闱中負責管理、監考的官員。
3. 闱舉:指在貢闱舉行科舉考試的活動。
4. 進士:在科舉制度中通過貢闱考試後獲得功名的人。
科場、取士場
開放、解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