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跞的意思、跨跞的詳細解釋
跨跞的解釋
亦作“ 跨轢 ”。超越;壓倒。 唐 劉禹錫 《答柳子厚書》:“跨躒古今,鼓行乘空。” 唐 司空圖 《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跨轢三古,牢籠萬方。”
詞語分解
- 跨的解釋 跨 à 擡腿向前或向旁移動越過,邁過:跨進。跨入。跨度。 騎,兩腳分在器物的兩邊坐着或立着:跨馬。小孩跨着門檻。 超過時間或地區之間的界限:跨越。跨年度。跨國公司。 附在旁邊:跨院。 古同“胯”。
- 跞的解釋 跞 (躒) ì 動,走:“骐骥一跞,不能千裡”。 跞 (躒) ò 〔卓跞〕見“ (躒)卓”。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跨跞”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kuà luò(或作“跨轹”),其核心含義為超越、壓倒,常見于唐代文獻中,具有文學性和誇張色彩。以下為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
指在時間、空間或成就上跨越界限,達到超越前人、壓倒衆人的效果。例如:
- 劉禹錫《答柳子厚書》提到“跨躒古今,鼓行乘空”,意為跨越古今、淩駕于時空之上。
- 司空圖《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中“跨轢三古,牢籠萬方”,形容功績超越上古三代,涵蓋四方。
-
字形與結構
- 跨:本義為邁步越過(如“跨過門檻”),引申為突破界限(如“跨越時代”)。
- 跞(轹):通“轹”,意為車輪碾過,引申為超越、碾壓。在“卓跞”一詞中,“跞”也表超絕之義。
-
同義詞與變體
- 可寫作“跨轹”,如唐代文獻中的異體用法。
- 近義詞包括“跨越”“超越”“淩轹”等。
使用語境
- 文學與曆史文本:多用于贊頌人物功績或描述宏大的時空跨越,如“跨跞三古”(超越夏、商、周三代)。
- 現代應用:因詞彙古雅,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學術讨論或古文賞析。
注意事項
- 區分形近詞:與“跨跱”(kuà zhì,盤踞)不同,需避免混淆。
- 讀音辨析:“跞”在“卓跞”中讀luò,單獨使用時可能讀lì,但“跨跞”一般從文獻注音為luò。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用例或詞源演變,可參考《漢典》等權威古籍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二
跨跞
跨跞(kuà là)又稱“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橫跨、穿過。
拆分部首和筆畫
跨跞的部首是足(zú),總計有12個筆畫。
來源
跨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并在後來的字典和文獻中得到确認和使用。
繁體
跨跞的繁體字為「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跨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杜忠恭所著《左傳經注》中有一篇譯文中使用了「誇」作為“跨”字的寫法。
例句
1. 這座橋跨跞在江面上,連接了兩個岸邊。
2. 他用一腳跨跞過河流,順利到達對岸。
組詞
困難跨跞、效率跨跞、跨跞度、跨跞境界、跨跞逆境等。
近義詞
橫跨、穿越、貫穿、橫貫等。
反義詞
相隔、相通、相連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