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骨象 ”。骨骼相貌。《文選·曹植<洛神賦>》:“奇服曠世,骨像應圖。” 李善 注:“《神女賦》曰:骨法多奇,應君之相。” 呂向 注:“骨法人像,皆應圖相。” 唐 元稹 《楊子華畫》詩之二:“骨象或依稀,鉛華已寥落。”
“骨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骨像”亦作“骨象”,主要指骨骼相貌,即通過骨骼結構或面相特征來體現人的形态或氣質。例如:
現代多用于文學或面相學領域,例如: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成語典故,可參考《洛神賦》《楊子華畫》等文獻。
骨像是指以人的骨骼為基礎制作的雕像或模型。這些骨像可以用于醫學教育、犯罪偵查、藝術創作等領域。
骨像的部首為骨,總共由10畫組成。
骨像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據考證,最早的骨像出現在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中。骨像在古代通常用來祭祀或預測吉兇。
在繁體字中,骨像的寫法為「骨像」。
在古代漢字中,骨像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一種常見的古代寫法是「骨像」,其中的「像」字寫作「象」。
1. 那個骨像展示了人體的骨骼構造。 2. 藝術家用塑料制作了一座逼真的骨像。 3. 她經常使用骨像進行解剖學的教學。
1. 骨骼:指人或動物身體内由骨頭組成的框架。 2. 骨髓:指固體骨質中含有造血功能的組織。 3. 骨折:指骨頭的折斷或斷裂。
1. 骨骸:指骨頭的總稱,與骨像的意義有相似之處。 2. 骨架:指事物的基本框架或骨幹。
肉身:指人體或動物的肉體,與骨像中的骨骼相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