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襟懷坦白,光明正大。《明史·王恕馬文升劉大夏傳贊》:“綢繆庶務,數進讜言,迹其居心行己,磊落光明,剛言鯁亮,有古大臣節概。”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六:“公一時忠憤激發,嫉惡若仇,容或偶為此語,揆其心術,仍不失為磊落光明。”粵劇《搜書院》第二場:“自問磊落光明,未有行差半點,夫人嚴拷重打,隻為一首詩篇。”參見“ 光明磊落 ”。
“磊落光明”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lěi luò guāng míng,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形容人品行正直坦蕩,行為光明正大,毫無陰險狡詐之心。該成語由“磊落”和“光明”兩部分組成:
該成語與“光明磊落”常被混用,但嚴格來說,“磊落光明”更強調從内到外的坦蕩,而“光明磊落”側重外在行為的正直。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完整出處,可參考《明史》原文或相關詞典。
《磊落光明》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形容一個人的品德高尚、行為正直、豪爽大方。這個成語蘊含着對真實、正直、光明的追求和崇尚。
《磊落光明》這個成語的部首是“石”和“艸”,其中“石”在左邊,表示“石頭”,而“艸”在右邊,表示“草”。按照傳統九宮格筆畫排列,可以分解為“石”(石頭的部首)“艹”(草的部首)、17畫。
據推測,《磊落光明》一詞可能出自宋代楊萬裡的《上方篇》:“天地人三物,正乎磊落光明。”後來,這個成語逐漸流傳開來,成為表達人們對正直、豪爽之美德的詞彙。
《磊落光明》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磊落光明」。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成語《磊落光明》并沒有具體的寫法變化。不過,古代的筆畫書寫方式和現代有所不同,筆劃的構造可能會略有變化。
1. 他的品行磊落光明,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2. 每個人都應該以磊落光明的态度對待自己的工作。
3. 在交朋友的時候,我們要選擇磊落光明的人。
磊落、光明、磊磊落落、光明正大、廉潔磊落
正直、豪爽、坦蕩、真誠
狡詐、陰險、不光明、心機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