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ovinces other than where one lives] 本省以外的省份
(1).謂中樞機構之外的官署。《南齊書·豫章文獻王嶷傳》:“先是 王藴 薦部曲六十人助為城防,實以為内應也。 嶷 知 藴 懷貳,不給其仗,散處外省。” 唐 劉知幾 《史通·史官建置》:“ 隋 世 王劭 上疏,請依古法復置女史之班,具録内儀,付于外省。 文帝 不許,遂不施行。”
(2).本省以外的省份。 巴金 《滅亡》第十三章:“你在這裡沒有家,就把我們這裡當作你底家也好,我們都是外省人。”
(3).京都以外的地方各省。《兒女英雄傳》第七回:“供桌底下設着地窖子……外省的地平,又都是用木闆鋪的,上面嚴絲合縫蓋上,輕易看不出來。”
“外省”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本省以外的省份(現代常用)
指當前所處省份之外的其他行政區域。例如:“他畢業後選擇到外省工作。”
中樞機構之外的官署(古代用法)
古代指中央行政體系之外的官署機構。例如《南齊書》記載:“散處外省”,即分散在中央之外的官署。
京都以外的地方各省(古代行政劃分)
特指都城之外的行政區域。如《兒女英雄傳》提到“外省的地平”,即京都以外的省份。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文獻或地域用法解析,可參考漢典及《南齊書》相關記載。
《外省》這個詞指的是地理位置較遠、距離較遠的省份或地區。通常與主題所在的省份或地區相對,并強調地理上的距離。
《外省》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夕」和「目」,它們分别表示「夕陽」和「眼睛」。它總計有5個筆畫。
《外省》這個詞最早出現于明代,當時主要指的是地理上較遠的邊疆地區。
《外省》這個詞的繁體字是「外省」,沒有其他不同的寫法。
在古時候,「外省」這個詞可能有不同的漢字寫法,如「外省」可以寫作「外地」、「外郡」。不過,現代漢語中一般使用「外省」表示。
1. 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比我們所在的外省更遠的地方。
2. 他來自一個外省,所以對這裡的風俗習慣不太了解。
外省可以與其他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如:
1. 外省人:指來自外省的人。
2. 外省行:表示到外省去旅行。
與《外省》意思相近的詞語包括「外地」、「遠方」和「邊遠地區」。
與《外省》意思相反的詞語包括「本省」和「近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