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六項勸戒之言。具體内容所指不一。(1)丹扆六箴, 唐 李德裕 所上。《新唐書·李德裕傳》:“時帝昏荒,數遊幸,狎比羣小,聽朝簡忽。 德裕 上《丹扆六箴》……其一曰《宵衣》,諷視朝希晚也;二曰《正服》,諷服禦非法也;三曰《罷獻》,諷斂求怪珍也;四曰《納誨》,諷侮棄忠言也;五曰《辨邪》,諷任羣小也;六曰《防微》,諷僞遊輕出也。”(2)心、口、耳、目、手、足六戒。 唐 皮日休 《六箴序》:“帝身且不德,能帝天下乎?能主家國乎?因為《心》、《口》、《耳》、《目》、《手》、《足》箴,書之于紳。安不忘危,慎不忘《六箴》乎?”(3)視、聽、好、學、進德、崇儉六戒。《宋史·吳充傳》:“ 充 作《六箴》以獻,曰視,曰聽,曰好,曰學,曰進德,曰崇儉。 仁宗 命繕寫賜皇族, 英宗 在藩邸,書之坐右。”(4)清、公、勤、明、和、慎六戒。 宋 王應麟 《小學紺珠·儆戒·六箴》:“清、公、勤、明、和、慎, 餘襄公 靖 ,從政六箴。”
“六箴”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指代六項勸誡之言,其具體内容因不同曆史文獻或作者而有所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箴”意為勸誡、規勸,“六箴”即六條用于自我約束或勸誡他人的準則,常用于古代道德修養或治國理政領域。
唐代李德裕的《丹扆六箴》 唐文宗時期,李德裕針對帝王昏庸、朝政混亂的現象,提出六項勸谏:
唐代皮日休的“身心六戒” 皮日休從個人修身角度提出六戒,針對心、口、耳、目、手、足的行為約束:
宋代吳充的《六箴》 宋仁宗時期,吳充向皇帝進獻的六項治國修身準則:
宋代的官德六箴 另一版本強調官吏應遵循的六項原則:
“六箴”并非固定内容,而是根據不同曆史背景和需求衍生出的道德或政治準則,體現了古代中國對修身、齊家、治國的重視。其核心思想是通過自我約束和外部規勸,達到個人完善與社會和諧的目标。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唐書》《宋史》等史籍()。
《六箴》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六條忠告或警示的箴言。箴言是一種短小精悍的言辭,能夠有效傳達智慧或教訓,給人以啟示。
《六箴》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六」的部首是「八」,它由四筆組成。 「箴」的部首是「⺮」,它由十一筆組成。
《六箴》這個詞最早見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是《左傳》中的一句話:“六箴戒之,猶藩夷。”這句話意味着通過六條箴言來警告和規勸人們,就像是設置藩籬來保護國家安全。
《六箴》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但是《六箴》這個詞的古時候寫法和現在的寫法相似,沒有明顯的變化。
1. 大人教導小孩子要遵守六箴,才能夠做一個明理的人。
2. 這本書中列舉了許多六箴,讓讀者在閱讀中得到啟發和教益。
六宮粉黛、箴機玉軸、箴規矩則等。
箴言、諺語、格言。
解放、放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