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布和絲綿。 漢 桓寬 《鹽鐵論·本議》:“間者,郡國或令民作布絮,吏恣留難,與之為市。”
(2).泛指棉衣。 唐 白居易 《村居苦寒》詩:“北風利如劍,布絮不蔽身。”
布絮是漢語中具有複合語義的名詞,本義指"布料與絲綿",最早見于《周禮·天官》記載的"典枲掌布絲縷纩之麻草之物",其核心構成包含兩個部分:
詞義發展至唐宋時期出現引申用法,杜甫《石壕吏》"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中描述的"裙"即暗含布絮褴褛之意,此時詞義已演變為"殘破的布片"。明清時期《醒世姻緣傳》記載"布絮衣裳"特指貧民穿着,凸顯其"粗劣布料"的語義特征。
現代漢語保留了兩項主要用法:一是指代傳統手工紡織的粗布制品,常見于民俗學研究文獻;二是在方言中保留"破舊衣物"的比喻義,如晉語區仍用"布絮套子"形容陳舊物品。該詞被收錄于《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及《中國民俗文化大觀》(商務印書館)等權威辭書。
“布絮”是一個漢語詞語,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布和絲綿的合稱
指古代常見的兩種紡織材料,常被用于制作衣物或生活用品。例如漢代《鹽鐵論·本議》中提到“民作布絮”,說明布絮是當時重要的生産物資。
泛指棉衣或禦寒衣物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村居苦寒》中寫道:“北風利如劍,布絮不蔽身”,此處“布絮”即指貧民禦寒的粗陋棉衣,凸顯其保暖功能。
補充說明
百源冰凍裁與暢所欲言朝花朝朔赤賜赤縣神州沖壓黜幽陟明粗茶淡飯毳羽丹客到時殿使遁陰匿景方颡風幹封己斧镬改視工裝軌距漢浦寒心消志紅胡子胡耇檢行較固街鎮救星基圍魁主靈慧卵袋驢頭麻紮梅鹵鳴秘省母本納木錯疲陋巧文七曜曆然燈社副升朝官省題詩樹頂擡眼貪飲條理停脫頭牛屠兒推補亡佚香朗邪不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