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陽。 唐 殷堯藩 《金陵上李公垂侍郎》詩:“海國微茫散曉暾,鬱蔥佳氣滿乾坤。” 明 楊慎 《黃莺兒·題張愈光霞村》曲:“扶桑曉暾,蒹葭晚昏, 謝 家風景 陶 家韻。” 朱夏 《喜迎舜日繼堯天》詩:“衰年彌覺春陽近,又向榆林沐曉暾。”
“曉暾”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ǎo tūn(注音:ㄒㄧㄠˇ ㄊㄨㄣ),其核心含義指清晨的朝陽,常見于文學作品中,具有詩意化的表達。
詞義解析
文學應用
該詞多用于詩詞或散文,如明代楊慎的“扶桑曉暾”以形容日出東方,現代詩人朱夏的“又向榆林沐曉暾”則借其表達對自然晨景的贊美。
語境特點
作為古雅詞彙,“曉暾”常見于描寫自然風光或抒發情感的場景,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能增強文本的意境和文采。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金陵上李公垂侍郎》等文獻來源。
曉暾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陽光透過雲彩的縫隙透射出來”,形容陽光透過雲層的情景。這個詞語常常用來描繪早晨或傍晚陽光透射的美麗光景。
曉暾的部首是日(rì),它屬于“日”字旁。它的筆畫數為12畫。
曉暾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詩經》中的《衛風·無衣》,其中有一句“晞餘以降,暾其晖”。其中“暾”就是指陽光透過雲層的光輝。在繁體中,曉暾的寫法為“曉暾”。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沒有明顯的變化。
1. 早晨的曉暾将大地染上一片金黃色。
2. 傍晚時分,曉暾透過雲層灑在湖面上,宛如一幅美麗的畫作。
曉暾是一個獨立的詞語,沒有與之構成組詞的搭配。但是,可以與其他詞語連用,例如“曉暾美景”、“曉暾陽光”等。
曉暾的近義詞是“晨曦”,指的是清晨的陽光。而曉暾的反義詞可以是“陰霾”,指的是天空陰雲密布,沒有陽光透射的情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