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脍炙的意思、脍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脍炙的解釋

(1).細切的肉和烤熟的肉。亦泛指佳肴。《孟子·盡心下》:“ 公孫丑 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 孟子 曰:‘膾炙哉!’” 漢 枚乘 《七發》:“羞炰膾炙,以禦賓客。” 宋 楊萬裡 《病中屏肉味獨茹菜羹飯甚美》詩:“雲子香抄玉色鮮,菜羹新煮翠茸兼。人間膾炙無此味,天上酥酡恐爾甜。” 清 劉大櫆 《<鄭子山詩集>序》:“一勺之水,可以知滄海之大;一臠之味,可以知膾炙之美。”

(2).比喻美好的詩文或事物為人稱贊。 宋 司馬光 《司馬溫公詩話·寇萊公詩》:“﹝ 寇準 詩﹞為人膾炙。” 明 葉盛 《水東日記·文章正宗叙論》:“書信往來,雖不關大體,而其文卓然為世膾炙者,亦綴其末。” 清 褚人穫 《堅瓠九集·成語破》:“ 浙江 陳煒 字 本叔 ,時藝膾炙一時。” 清 王夫之 《薑齋詩話》卷三:“ 滕王閣 連甍市廛,名不稱實;徒以 王勃 一序,膾炙今古。”參見“ 膾炙人口 ”。

(3).猶宰割,處置。 明 李贽 《與劉肖川》:“尊翁茲轉,甚當,但恐檀越遠去,外護無依,不肖當為 武昌 魚,任人膾炙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脍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義

  1. 字義拆分
    • 脍(kuài):指切得細薄的肉,古代對刀工要求極高,常見于《孟子》《禮記》等典籍中。
    • 炙(zhì):本義為烤肉,字形由“肉”和“火”組成,指用火熏烤去毛的獸肉。
      兩者合稱“脍炙”,代指精細加工的美味肉食,如《孟子·盡心下》中記載“脍炙與羊棗孰美?”。

二、引申義

  1. 比喻美好事物
    因脍炙是古人喜愛的美食,後引申為受人稱贊的詩文或文化現象。例如宋代司馬光評寇準詩“為人脍炙”,現代則用于形容歌曲、影視等廣受歡迎的内容。

三、成語“脍炙人口”的典故

  1. 曾參父子的故事
    據《孟子》記載,孔子的弟子曾參因父親曾皙嗜好羊棗(一種小柿子),在父親去世後不忍食用羊棗,卻仍吃脍炙。孟子以此說明“脍炙”是大衆共同喜愛的美味,而“羊棗”僅為個人偏好,由此衍生出成語“脍炙人口”。

四、現代用法

  1. 適用範圍擴展
    如今“脍炙人口”不僅用于詩文,也可形容流行文化、網絡熱詞等廣泛傳播的現象,如“唐詩三百首篇篇脍炙人口”。

“脍炙”從具體的美食演變為對優秀事物的贊美,體現了漢語詞彙從生活到文化的延伸性。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典故,可參考《孟子》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脍炙》的意思

《脍炙》是指某種美味香鮮的食物或者詩文等藝術作品令人欣喜的樣子。它常用來形容作品受到廣大讀者或觀衆的喜愛和推崇。

拆分部首和筆畫

《脍炙》是由部首 “⺼” (肉字底)和“火”組成的漢字,總共有12個筆畫。

來源

《脍炙》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鶴鳴》中。《呂氏春秋·文哲》也有“善脍炙人之口者冠群聖”之說。

繁體

《脍炙》的繁體字形為「膾炙」。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古時候《脍炙》的字形為「夬」+「卄」+「火」。

例句

1. 這部小說的精彩情節和深刻思考使其成為當代文學界的脍炙之作。

2. 這道菜十分美味,真是脍炙人口。

組詞

脍炙:美味、精彩、欣賞、推崇

近義詞

膾炙:叫絕、叫好、拍案叫絕、大受歡迎

反義詞

平淡、不入味、不受歡迎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