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脍炙的意思、脍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脍炙的解释

(1).细切的肉和烤熟的肉。亦泛指佳肴。《孟子·尽心下》:“ 公孙丑 问曰:‘膾炙与羊枣孰美?’ 孟子 曰:‘膾炙哉!’” 汉 枚乘 《七发》:“羞炰膾炙,以御宾客。” 宋 杨万里 《病中屏肉味独茹菜羹饭甚美》诗:“云子香抄玉色鲜,菜羹新煮翠茸兼。人间膾炙无此味,天上酥酡恐尔甜。” 清 刘大櫆 《<郑子山诗集>序》:“一勺之水,可以知沧海之大;一臠之味,可以知膾炙之美。”

(2).比喻美好的诗文或事物为人称赞。 宋 司马光 《司马温公诗话·寇莱公诗》:“﹝ 寇準 诗﹞为人膾炙。”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文章正宗叙论》:“书信往来,虽不关大体,而其文卓然为世膾炙者,亦缀其末。” 清 褚人穫 《坚瓠九集·成语破》:“ 浙江 陈煒 字 本叔 ,时艺膾炙一时。”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三:“ 滕王阁 连甍市廛,名不称实;徒以 王勃 一序,膾炙今古。”参见“ 膾炙人口 ”。

(3).犹宰割,处置。 明 李贽 《与刘肖川》:“尊翁兹转,甚当,但恐檀越远去,外护无依,不肖当为 武昌 鱼,任人膾炙矣。”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脍炙”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义

  1. 字义拆分
    • 脍(kuài):指切得细薄的肉,古代对刀工要求极高,常见于《孟子》《礼记》等典籍中。
    • 炙(zhì):本义为烤肉,字形由“肉”和“火”组成,指用火熏烤去毛的兽肉。
      两者合称“脍炙”,代指精细加工的美味肉食,如《孟子·尽心下》中记载“脍炙与羊枣孰美?”。

二、引申义

  1. 比喻美好事物
    因脍炙是古人喜爱的美食,后引申为受人称赞的诗文或文化现象。例如宋代司马光评寇准诗“为人脍炙”,现代则用于形容歌曲、影视等广受欢迎的内容。

三、成语“脍炙人口”的典故

  1. 曾参父子的故事
    据《孟子》记载,孔子的弟子曾参因父亲曾皙嗜好羊枣(一种小柿子),在父亲去世后不忍食用羊枣,却仍吃脍炙。孟子以此说明“脍炙”是大众共同喜爱的美味,而“羊枣”仅为个人偏好,由此衍生出成语“脍炙人口”。

四、现代用法

  1. 适用范围扩展
    如今“脍炙人口”不仅用于诗文,也可形容流行文化、网络热词等广泛传播的现象,如“唐诗三百首篇篇脍炙人口”。

“脍炙”从具体的美食演变为对优秀事物的赞美,体现了汉语词汇从生活到文化的延伸性。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典故,可参考《孟子》或权威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脍炙》的意思

《脍炙》是指某种美味香鲜的食物或者诗文等艺术作品令人欣喜的样子。它常用来形容作品受到广大读者或观众的喜爱和推崇。

拆分部首和笔画

《脍炙》是由部首 “⺼” (肉字底)和“火”组成的汉字,总共有12个笔画。

来源

《脍炙》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鹤鸣》中。《吕氏春秋·文哲》也有“善脍炙人之口者冠群圣”之说。

繁体

《脍炙》的繁体字形为「膾炙」。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古时候《脍炙》的字形为「夬」+「卄」+「火」。

例句

1. 这部小说的精彩情节和深刻思考使其成为当代文学界的脍炙之作。

2. 这道菜十分美味,真是脍炙人口。

组词

脍炙:美味、精彩、欣赏、推崇

近义词

膾炙:叫绝、叫好、拍案叫绝、大受欢迎

反义词

平淡、不入味、不受欢迎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