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祀孤的意思、祀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祀孤的解釋

祭祀孤魂。舊時 江 南民俗,于特定的節日祭祀無人祭祀的死者。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江南城隍廟》:“每歲中元及清明,十月一日有廟市,都人迎賽祀孤。”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祀孤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指中國古代民間祭祀無主孤魂的儀式活動,尤其在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前後盛行。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曆史淵源、文化内涵及儀式形式四方面闡釋:

  1. 字義解析

    • 祀(sì):本義指永久祭祀天神地祇,後泛指對神靈、祖先的供奉與祭奠行為。《說文解字》釋為“祭無已也”,強調祭祀的延續性與莊重性。《漢語大詞典》明确“祀”包含“祭祀”之義。
    • 孤(gū):本義指幼年喪父或父母雙亡者,引申指無依無靠、無人奉祀的亡靈,即“孤魂野鬼”。《禮記·祭義》有“衆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而“孤”則特指那些缺乏後人祭祀、漂泊無依的亡魂。
    • 合義:“祀孤”即“祭祀孤魂”,指為那些無人祭祀、漂泊無依的亡靈(孤魂野鬼)舉行超度、安撫和施食的儀式,體現對逝者的普遍關懷與憐憫。
  2. 曆史淵源與民俗背景 祀孤習俗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宗教思想(儒、釋、道)與民間信仰:

    • 儒家仁孝觀影響:儒家強調“仁者愛人”及“慎終追遠”。祭祀自家祖先體現孝道,而“祀孤”則擴展了“仁”的邊界,是對無主孤魂的悲憫與關懷,被視為一種社會性的仁德行為,有助于維護陰陽兩界的和諧。
    • 道教中元地官赦罪:道教将農曆七月十五定為“中元節”,是地官大帝(舜帝)赦罪、考校衆生罪福的日子。道教認為此日地府開門,衆鬼離開冥界接受考校,民間需設齋供、行法事以超度亡魂,尤其是無主孤魂。《道藏》及相關道教儀軌文獻對此有明确記載。
    • 佛教盂蘭盆會融合:佛教的“盂蘭盆節”也在七月十五,源于目連救母故事,強調救度亡魂脫離苦難。佛教的放焰口、施食等儀式與道教的齋醮、民間的祀孤活動相互交融,共同構成了中元節普度衆生的文化景觀。
    • 民間信仰基礎:民間普遍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無人祭祀的孤魂會因饑餓、怨恨而作祟人間,帶來災禍。祀孤活動旨在安撫這些亡魂,布施食物、衣物(紙錢、紙衣),祈求社區平安。
  3. 文化内涵與社會功能

    • 體現普世悲憫:超越血緣與宗族限制,對一切逝者表達同情與尊重,展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精神。
    • 維護陰陽秩序:通過祭祀安撫孤魂,防止其因怨氣作祟幹擾生者世界,維系陰陽兩界的平衡與社區安甯。
    • 強化倫理教化:提醒世人行善積德、孝敬祖先,否則死後可能淪為無人祭祀的孤魂,具有道德警示作用。
    • 社區凝聚力:祀孤常由社區集體組織(如寺廟、行會、街坊),共同出資設壇、備辦祭品,是增強社區認同感和互助精神的重要活動。
  4. 儀式形式(常見于中元節) 傳統祀孤儀式形式多樣,常見内容包括:

    • 設壇(孤棚、祭台):在寺廟前、路口、河邊等開闊地搭建祭壇。
    • 供奉祭品:擺放豐盛的食物(三牲、米飯、水果、糕點等)、茶水、酒水,以及大量紙錢(冥币)、紙衣、紙屋等象征性物品。
    • 誦經超度:由僧侶或道士主持,誦念經文(如《地藏經》、《盂蘭盆經》)、舉行法事(如放焰口),為孤魂說法、超度。
    • 焚化祭品:儀式尾聲,将紙錢、紙衣等焚化,象征将物資送達陰間供孤魂使用。
    • 撒米/潑水飯:将部分米飯或混有菜肴的飯食撒在路邊、牆角或倒入河流,直接施食給孤魂。
    • 放河燈(部分地區):點燃置于水面的紙燈,象征為水下或迷途的孤魂指引道路。

“祀孤”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項重要的民俗宗教活動,特指在特定時節(尤以中元節為核心)祭祀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它源于對亡靈的敬畏與悲憫,融合了儒家的仁孝思想、道教的赦罪儀軌、佛教的救度理念以及深厚的民間信仰,旨在超度亡魂、祈求平安、教化生者、維系社區和諧。這一習俗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仁民愛物”、“民胞物與”的倫理情懷和對生死秩序的獨特理解。

主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對“祀”、“孤”及“祀孤”相關詞條的定義與解釋。
  2. 《中國民俗大系》(葉濤主編,甘肅人民出版社):詳細記載了中元節(盂蘭盆節)的起源、各地祀孤習俗及其文化内涵。
  3. 《道教與中國民間信仰》(卿希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闡釋了道教中元地官信仰與民間祀孤活動的關聯及道教儀式的作用。
  4. 《禮記·祭義》(中華書局點校本):儒家經典中關于鬼神觀念與祭祀禮儀的論述。
  5. 地方志史料(如清代《江南通志》、《帝京歲時紀勝》等):記錄了曆史上不同地區祀孤活動的具體形式與規模。

網絡擴展解釋

“祀孤”是漢語中的一個傳統詞彙,其含義和民俗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祀孤”指祭祀孤魂,是舊時江南地區的民俗活動,主要在特定節日祭祀那些無人祭拜的死者。這一習俗體現了對無主亡魂的安撫與關懷,也反映了民間對生死、倫理的重視。


二、民俗背景與形式

  1. 時間與節日
    根據清代文獻《燕京歲時記·江南城隍廟》記載,祀孤活動多在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清明節及農曆十月初一(寒衣節)舉行。

  2. 儀式内容
    包括焚燒紙錢、供奉食物、點香燭等,旨在為孤魂野鬼提供“供養”,避免其作祟擾民,同時表達對逝者的哀思。


三、文化意義


四、其他解釋辨析

部分資料(如)将“祀孤”解釋為“孤兒或無依無靠者”,但結合多數權威來源及曆史文獻,其主流含義仍指向祭祀活動。可能因“孤”字單獨表意引發歧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參考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黯默陛制測量學常戍翅膀齒齯踳謬春正刺幹邨民待信打雞窩黨邪醜正耳不旁聽肺俞靊霳膚訴過街樓鼓師漢水號簾黑錫和音後歲夾道賤骨肉精神滿腹軍鋒竷竷跬行憀戾流風率正馬封摩诃年金歐陽予倩凄朗窮道糅莒潤正塞種社祭釋绖士望實證主義獸铠霜旦霜鋒松江鲈特大城市騰翥挑毛剔刺,挑毛剔刺兒梯取投缳突忽偉岸無服之喪五皓香胰子